达真堪布:放生提前预订物命,如法吗?

达真堪布:放生提前预订物命,如法吗?

问:今年发愿放生,但因担心无常,所以师兄们都想早些完成发愿数目,所以放生数量比较多,因此会提前预订物命,这如法吗?

答:具体情况不太了解,所以不好判定。但我之前给大家讲过,放生要如理如法。发愿放生是好事,虽然生命无常,但是也不能太着急、太执着。我说过,做任何善事,都要有智慧的摄持,否则,不会成为真正的善事,也不会成为功德。所以有智慧很重要,要如理如法。

放生也是如此。放生要考虑物命能不能真正存活。还要考虑是否会破坏环境,影响社会秩序。如果有这些,就不太如法。如果是如理如法地做善事,就有功德。

问:众生所得的福报是通过前世布施供养得来的,为什么修曼茶罗就可以得到这些福德呢?

答:修曼茶是积累福德资粮最好的方法。供修曼茶罗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但主要是心里观想。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的刹土里的诸佛菩萨、善神护法都是所供养的对境,一切清净美好、珍贵稀有的东西都是所供养的供品。

供养,要对佛菩萨生起恭敬之心,培养自己的信心,同时对治贪心和吝啬心,修施舍心。平时我们看到一些喜爱的东西,不能产生贪欲心,应该首先供养给佛菩萨,这样直接就对治了贪心。对世间出世间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无论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都不能产生贪欲心,不能有吝啬心,应该有施舍心。

为什么要供养诸佛菩萨呢?就是要忆念他们的功德。包括平时在家里供香、供花、供水都是这样。为什么要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信心。忆念一次佛菩萨的功德,就能增长一点信心。不忆念佛菩萨的功德,信心就永远生不起来,永远增长不起来。

做供养、做布施就是修施舍心,这个功德非常大。以前佛在世时,有一天到城里花园,一位施主给佛供养了一个很大的芒果,附近有一个婆罗门的孩子看到了,就过来向佛要这个芒果。佛当时没有直接给他,而是让他说一遍“我不要”,然后再给他。阿难在佛身边,不明白为什么,就问佛:您不是不想给,但为什么要他说一遍“我不要”?佛说:这个人贪心特别重,好多世当中都说“我要”,没有说过“我不要”。今天我要让他说一句“我不要”,让他种下善根,将来这个善根会成熟,他就会得到解脱。

你看,这样被强迫说一遍“我不要”都有这么大的利益,能种下这么大的善根,那我们能从内心发出施舍心的话,这个功德和利益不可思议,无法衡量。

也许我们当时感觉不到,但是这个善根是种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的,种在阿赖耶识当中的,它将来一定会发芽结果。所以大家要修施舍心。

供养也好,布施也好,处处都可以做,处处都可以修施舍心。自己心到位的话,真实供养和意幻供养是没有区别的。如果心发不出来,你为了摆架子,为了要面子,拿好多好多钱、好多好多东西来做布施、做供养,但你没有发出施舍心,这也不是真正的布施、供养。

供养和布施都是要发舍心,要舍掉!包括要舍架子、面子,这都是布施。你在家里也好,在单位也好,不要总是摆着自己的架子,不要总是在乎这个面子。放下架子,放下面子,这也是布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我先开始踢的

我先开始踢的

阿凡提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得无聊,一时想不出该玩什么。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对阿凡提说:如果你把自己的帽子放在地上亲自踢一下,我们就封你为孩子王。那有什么不能的,你们看!阿凡提说完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放...

夫妻冷战后如何情感挽回对方

夫妻冷战后如何情感挽回对方

一、了解自己其实夫妻双方在冷战过程中,未必会觉得自己比你好过多少,只有更加深入的而了解自己,这样才不会被对方伤害,毕竟如果一方挑起了你的伤害,那么也只是因为你内心中是很在意这个事情的,如果说你比较了...

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诗曰:贤妇施衣裹圣伤,悲心毁谤劝修良;善因福报生天上,身着金缕口妙香。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从前有一位家财万贯,贤誉远闻的长者。他经由媒人介绍,聘娶城外一位贤善长者的千...

德育故事:《二十四忠》【四集卷三】

德育故事:《二十四忠》【四集卷三】

四集卷三 《二十四忠》  忠篇一、【齐姜重国】齐姜重国。袵席为轻。谋于舅犯。醉夫以行。【原文】周晋公子重耳与舅犯奔齐。桓公妻以齐姜。遇之甚善。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子犯知公子之安齐也。欲行而患之。与...

财神咒

财神咒

财神咒财神咒原文:财神咒:嗡 贝也 萨哇那耶 梭哈白财神咒:唵 贝玛 卓达 阿里呀 针巴拉 司达呀 吽呸 红财神咒:嗡 藏巴拉 藏鍊札呀 達拿美迪 捨梭哈 黑财神咒:唵 英乍尼 木看 乍玛利 梭哈绿...

慧广法师: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慧广法师: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第一节 礼佛罪灭的征象在国内,可能有不少的佛教徒,以为只要礼佛、持咒,就可以消除业障、灭除罪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这是有经典可作根据的。然而,各人罪业有轻有重,忏悔者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