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人物故事:佛陀自述延迟了六年才成道的因缘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导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延迟了六年才成道。六年的苦行,让他受尽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来扰乱。

佛陀问弟子们:为什么我修行的过程,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碰到那么多的困难?尤其是天魔来扰乱那么久,因缘从何来?你们知道吗?

弟子答:不知道,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于是解说这段因缘:

迦叶佛的时代,有二位很要好的朋友,从小到大,两人感情很好,他们不管是志向、行动、兴趣,都很契合。有一位叫护喜,他在外面听人说,迦叶佛福慧威德无量,正在化度人间;他听了很欢喜,知道有这么好的法,有尊贵的佛在人间,心想绝对不可错失良机,要赶快去亲近佛陀。

但是他也不愿意他的朋友火曼错过时机。他欢喜雀跃地来到火曼的家,对他说:我得到天大的好消息!

火曼问:是什么好消息?

护喜回答:很难得的世间圣人迦叶佛,他已来到我们的城市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我们也应该赶紧去赴会,接受佛陀智慧的洗礼!

火曼说:这哪有什么好看?哪有什么好听?他只不过是一个秃头道人!

护喜看到火曼没有一点儿兴趣,也不欢喜,于是等了三天。那时,护喜还是不断听到大家的赞叹,他又赶快去向火曼说:走!赶快去,机不可失,时光易逝,机会难得,要赶快把握时间。但是,火曼还是一样的态度,非常的轻视,也非常的傲慢。火曼说:没什么值得听的了,再讲也是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我们都知道了。

又再拖了三天的时间。护喜越想越不对劲,一眨眼六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再拖下去,机会就错失了;所以,又再去找火曼。

火曼还是摆出很骄傲的态度,护喜禁不住火气上升,抓起他的头发,拽紧他的头发说:由不得你不去,走!跟我走!

火曼发现护喜这么认真地要勉强他去,心想:或许真的值得去吧。他明白应该前去拜访这位世上稀有的圣人。

火曼向护喜说:请把我的头发放开,我跟你去就是了,不要生气了。

于是,两人欢欢喜喜地到迦叶佛的面前,护喜向佛跪拜顶礼,火曼看到护喜的虔诚,也一样跟着跪下礼拜。

那时,护喜就向迦叶佛说:佛陀!我这位朋友不知什么是珍贵的佛法,不知道惜缘,请佛慈悲开示化度他,让他提起虔诚之心,奉行佛法。迦叶佛看到这两位好朋友能互相鞭策成就,他赞叹护喜,然后开示很多的妙法,来转火曼的心。

佛陀说道:那位火曼就是现在的我──释迦佛,当时的护喜就是曾经帮助过我越城的天子,他有次引导我,让我的马腾空越过城去。

佛陀又说:因缘一点也不能放松,一点也不能出差错,那时我只不过一时怠慢,时间浪费了六天,就招来生生世世都有六年的困扰,一直到现在成佛,这一世也碰到六年的苦行,拖延了六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坚守道心。

这就是佛陀成佛之前的六年障碍,原来也是有其因缘;佛陀是出世圣人,还是要承受因果,何况我们尚是凡夫。

感悟:

每一个人初发心只要方向正确,便要步步精进,最怕的是自己心生障碍和烦恼。因此除了要自我排除烦恼,也要己度度人,才能够领悟到佛陀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智慧境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奇特的墓碑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奇特的墓碑

这个墓碑设计得很特别。它看起来更像一堵墙,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这堵颜色搭配独特的墙矗立在两块灰色的大理石上,呈长方形,上端有一个窗户般的方孔,逝者的头正好从这里探出来,默默注视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十六回 了因缘往朝须弥山 施米谷安度神鸦岭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十六回 了因缘往朝须弥山 施米谷安度神鸦岭

第十六回 了因缘往朝须弥山 施米谷安度神鸦岭话说妙善大师等收拾行囊,从金光明寺动身,要去朝须弥山访寻雪莲。合寺尼僧在后相送,山下一班住户都是受过她恩惠的,此时闻她要离金光明寺,往别处去,大家那里舍得...

浮生若茶 经受生命的沉浮

浮生若茶 经受生命的沉浮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僧人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戒邪淫故事:以一颗平常心,慈悲心来面对一切

戒邪淫故事:以一颗平常心,慈悲心来面对一切

以一颗平常心,慈悲心来面对一切10个月没有手淫了,由于我没有结婚,所以戒淫相对容易一些。我是06年闻到佛法,07年看了山西小院后,开始念佛。期间感应不可思议。我家先后有3个大夫不请自到。一个是崔老师...

发心印经书时,可以加上自己的东西吗?

发心印经书时,可以加上自己的东西吗?

善士问:有人在发心印经书时,常常加上自己的东西?仁清法师答:很多人愿意发心印经,但是在印经的过程当中,会加上自己的东西,其他人得到这种书以后,把他加上的内容,也当成了佛经。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以前我在...

星云大师:探病之道

星云大师:探病之道

探病之道佛世时,有长老比丘与新学比丘二人,经常代表僧团前往探视病患。慢慢地,大家发现凡是长老比丘探望过的病人,都很快地恢复健康,而且心情愉悦;但是新学比丘探望过的病人,则心情沮丧,病情未见起色。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