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心中无“色”

心中无色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都无法把持住自己,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迷失了自己,只有心中无色才能抵御来自外界的诱惑。

世界上所能见到的一切物质,在禅学上都叫做色,色法都是依因缘条件而成的,色法不能单独存在,因此没有自性可得,这个不可得的色即是空,所以色的当体是空。空不是没有,虚空能包容世界万物,禅学主张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

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筛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

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色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

有一次,有位学僧请示赵州禅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禅理怎样解释呢?

听我一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处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来同。赵州禅师回答。

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禅师又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可是,学僧还是不明白,又问:禅师!我请问您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呀!

赵州禅师两眼圆睁,大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俗人固执地认为一切都有实体,处处障碍,无法贯彻现象与本体,一旦体悟诸法无我,缘起性空,就知道禅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禅心了。

有一天,有人拿了一件烟花女子佩带的精致小肚兜给东海寺的泽庵和尚看,故意想难他一难。

不料和尚突然一笑,嘴里说:绣得多么好!老僧也喜欢有这等美人陪伴啊!同时,动笔写了一段偈语: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有女卖却四尺色身,消安了一切众生的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色只有在心的感受下才发生作用。心不留则影不留,一切色便化作了空。只是世人大多不明白这个禅理,心放不下,所以常常为之困挠。

很久以前,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前往舍卫城化缘的途中遇见一个漂亮的女孩。他不由得动了爱恋之心,相思成疾,终日茶饭不思,卧病在床。师兄弟都去探望他的病情,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模样,十分担心。

年轻的修行者就把心中的一切苦恼一股脑的吐露了出来。师兄弟们虽然同情他的单相思,但都帮不上什么忙,只有用言语来安慰他。

然而,单相思的修行者实在听不进大家的好言劝慰,于是大家决定把这件事情禀告给释尊。

释尊知晓内情之后,出乎意料地说:你不必如此忧虑,好好吃饭休息,我一定会帮你,你的愿望很快就会实现的!

大家都很诧异释尊的做法,那位年轻修行者心花怒放,精神为之一振。他饱餐一顿之后,跟随释尊离开袛园精舍,前往舍卫城。

释尊率领一群弟子赶往那位少女家。一到达家门,就听见屋里传来悲哀的哭泣声,混乱不已。他们上前一问,原来那少女在三天前死了。因父母眷爱,舍不得埋葬,致使尸体发臭,惨不忍睹。

释尊回头看看年轻的修行者,谆谆告诫道:你迷恋的那位姑娘,现在成了这个模样。你应当知道万物无常,生灭变化,瞬息之间,时不我待的道理。只有愚痴者才只看外表,不顾真实,才会因此而痛苦自伤。

看见美色,内心迷惑;对于无常,心不在焉。以淫乐毁灭自己,无异作茧自缚。智者能够当机立断,敢于消除一切苦恼。如果纵情放逸,耽于淫乐,溺于情爱,无异自造牢狱。只有内心觉悟,断绝淫欲,才能冲破邪欲的牢狱,彻底断绝生死的苦难。

年轻的修行者目睹少女腐烂的尸体,又听到释尊诚挚恳切的说法,顿生悔悟之心。他五体投地,向释尊礼拜,表示谢罪。然后跟随释尊回到精舍,努力修习,终于修成了正果。

诸法无自性,

一切无能知;

若能如是解,

是则无所解。

《华严经卷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人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临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他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人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临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他

1 念佛人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他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现身来接引他。佛为什么来接引他?这是佛的本愿,他所发的四十八愿里头有这一愿,十方世界有真信发愿求生净土的人,临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他。2 我们知...

母亲归极乐感化我念佛

母亲归极乐感化我念佛

母亲归极乐 感化我念佛日期:2013 年 9 月 16 日 作者:河北高继宗2009年农历八月初八日,母亲归西,时寿九十三岁。我当时就在老人身边,她是坐着走的,所现种种瑞相,感化我信佛、念佛。如今我...

一世守戒,切切世的解脱

一世守戒,切切世的解脱

佛陀时代,很多比丘修梵衲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天晚上,有位比丘在坟墓间坐禅,溘然来了个鬼,那凶恶的样子真是怕人!他不知怎么的就挖开一座坟墓,把里头的死尸拖出来,手里拿了一根鞭子,对着尸首狠狠地鞭...

第七十五回

第七十五回

第七十五回此时在兜率天,弥勒菩萨对无名菩萨说:「雁儿今回从爱神处得了『爱的慧眼』,必然已所向无敌了。」「对,必然已无敌了。」无名菩萨也点点头。两位大菩萨的预言传遍了天界。很快的,整个天界都在传说人畜...

做人的佛法: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做人的佛法: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禅语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但善生长者并没有把这个价...

省一法师证念佛三昧的过程

省一法师证念佛三昧的过程

省一法师,俗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省一大师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便萌发出家的念头,由于父亲不同意,未成。十九岁时,在天峰寺剃度出家,在扬州天宁寺受三坛大戒。后来,在焦山僧处闻到净土法门,便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