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性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三)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陀。

一千多人,无法一一列名,略举舍利弗等十六位上首名,详分又可分列名及总结两段,先释长老二字:

长老,鸠摩罗什法师对阿罗汉都译作长老,有的或译作慧命、具寿、尊者等。德尊学博曰长,年富腊高曰老。道德尊胜,学问渊博,年纪大,戒腊高,如大迦叶一百二十岁,是名符其实的长老了。略说有四种:一、生年长老:年龄大,八、九十岁。二、法腊长老:戒腊高,出家受具足戒三十夏以上。三、德学长老:年轻腊浅,但品学兼优。四、法性长老:证阿罗汉果的圣者,不论年龄戒腊,只要证得法性真空之理便是,如舍利弗之沙弥弟子均提。

四种具备,当然是长老,除法性长老不论年龄戒腊外,其余三种都须具备,就是德学长老,出家后至少有二、三十年的磨练,上座位以上,方许为德学兼优,没有单以生年为长老,而不具戒腊、德学的。

又长老二字,直贯十六位尊者,非单指舍利弗。十六位长老,各有其持长。

舍利弗,梵语舍利弗呾罗,华言鹙鹭子。舍利即鹙鹭,母之名,眼如鹙鸟明丽故。弗,子也。印度习俗,以父母名为儿女名,故名鹙鹭子。

印度人好论议,母未孕时,辩输其舅,孕后,寄辩母口,纵横皆赢,舅知是胎儿关系,恐将来甥胜舅没面子,特往南天竺研读十八部经,预作准备。

七岁闻名,时王设论议宝座,广邀天下名士,舍利弗问其原由,人云论赢有赏,便爬上宝座,众见其乳臭未干,胜不风光,败更难看,先遣弟子试试,竟连老外道都被打下台,从此,声名大噪!

舍利弗与目犍连同门,是最要好的同参道友,沙然梵志逝后,二人领众,觉所学不足,未得实益,轮流外出参访。舍利弗偶遇马胜比丘,举止非凡,请问师承,所学何法?比丘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闻即证初果,得法眼净,速告目犍连,重说偈颂,目犍连亦证须陀洹果,征得大家同意,各率百人往竹林精舍,随佛出家。

舍利弗证果最快,七日证阿罗汉果,目犍连十五日证得。舍利弗是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为佛法将,常受佛命,代宣法化。二人皆先佛入灭。详阅十大弟子传。

列十六尊者之首,表非大智慧者,不能信受念佛法门的难信之法。

第二位摩诃目犍连,译大采菽氏,是姓。祖先修仙,采菽为食故。佛弟子中同姓者多,故以摩诃区别。摩诃,大也。名拘律陀,父母老而无子,祷拘律陀树神而生,故名。声闻众中,神通第一。

盂兰盆经云:彼母生前多造恶集,堕饿鬼道,针咽鼓腹,饥火焦然,(俗作醮,糊焦面大士像,嘴含红纸,很长,有人误为舌头,其实是表饿鬼,饥火中烧,口出火焰的意思。)尊者以神通送食,因饿鬼习性使然,掩饭欲食之际,饥焰将食烧成黑炭,求佛哀愍,佛嘱于七月十五,僧解夏自恣之日,设盂兰盆供,仗十方僧宝,修行功德回向,方能出苦,个人神通,没法解决。尊者遵旨,果令母离饿鬼苦生忉利天。

盂兰盆,译救倒悬,形容饿鬼之苦如倒悬。七月十五日,本是目犍连救母出苦的纪念日,欲荐拔先人,可依此法供养十方僧,与鬼月无关,将七月视作鬼月,是不对的,鬼月是道家的说法。放焰口旋饿鬼不限七月,随时可为,但有一定时间,须在戌、亥时,即晚上七点到十点五十九分,施食方得受用,且焰口属密部,与供佛及僧是两回事。盂兰盆会由目犍连启教,供养三宝在七月十四或十五、十六日皆可,以此功德回向现存者增福延寿,往生者离苦得乐,详见盂兰盆经。

尊者神通事迹很多,如降伏外道、宝桥渡佛等,和本经无关,不必细述,其实,神通不敌业力,佛入灭前一、二年,憍萨罗国琉璃王欲灭释迦族,佛曾三次阻止,也没法挽救,终至大军入侵,尊者运神通力,钵盛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升大梵天,以延释种,结果,化成一钵血水。经云: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市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神通再广大,也莫可奈何!还是靠佛的堂弟摩诃男,也就是当时的王,求琉璃王,愿舍己命,延释族命脉,自投水开始,至尸浮起止,网开一面,让释族青年逃亡。古人蓄长发,摩诃男又是初果圣人,投水之后,发系树根,久久不见踪影,琉璃王遣人探,方知究竟,颇受感动。

佛说:定业不能移,目犍连所救的,可能是定业中人,无一幸免,真是可惜!摩诃男力挽的,必是定业之外的,足见业力之可怕!

三、摩诃迦叶,新译大迦叶波,(叶,音设),此云大龟氏,佛子姓迦叶者多,故以摩诃别之。名毕钵罗,华言大饮光,除佛外,彼光明最胜,能隐一切光。未学佛前,是苦行外道,出家后,仍以苦行为主,声闻众中,头陀第一。

头陀新译杜多,此云抖擞,修头陀行,能抖擞烦恼,如抖除脏物般。依经论言,头陀行有十二种,另有十二头陀经,明头陀十二种修法,总不出衣、食、住,三方面的苦行。衣方面二种:

一、粪扫衣,又叫百衲衣,拾弃衣破布,缝补而成,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共一二五块,故名百衲衣。佛世僧服是整块布,不似我国有短褂、中褂、长衫,今之祖衣,颜色鲜艳又镶金边,实非所宜。

二、但三衣,只佛制之五衣、七衣、大衣,不蓄余长,不然则全是百衲衣,纵非百衲,也是非常破旧的,力求简单,能遮寒蔽体便可,不像今人,做衣服奴才,多得不得了。

饮食方面五种:1、常乞食,佛制比丘托钵,有时也受檀越供养,修头陀行者,终其一生,不受他请,不受好饮食,以托钵为食。2、次第乞,不分贫富,次第行乞,七家若无,当天挨饿,不再继续,以免影响道业。不过,古印度人,很尊敬修行者,除非饥荒,否则,多少都有,不会空钵而回。

三、一坐食,仅日中一食,晨不吃粥,也没点心,坐下来就得吃饱,有事起身,虽没吃饱,也决不再吃。大陆丛林,过堂吃饭,由行堂服务,即缘于此,表示威仪动便不再吃了,略存一点古风。

四、节量食,较上三种辛苦,须节制饮食,渐减渐少,因不必劳动,适量便好,如车,有点油,能运转即可,更不会好吃就多吃点,不合胃口就少吃些。

五、中后不饮浆,一般过午不食者,准喝果汁等流质类,头陀行者,除白开水,直到天亮,不饮他物。

住方面有五:

一、阿兰若处,或云阿练若处,住偏僻安静的地方,搭小茅篷,遮风蔽雨便可。

二、冢间坐,住墓地,常见死人故,方便修无常观,对世间能生厌离心。

三、树下坐,连茅篷也不住,居树下,如世尊苦行时。所以,佛都是在树下成等正觉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也不例外,坐龙华树下成佛。今人都住屋内,设备又好,偶而不妨去树下坐坐看,否则将来坐不住,成不了佛!

记得民国四十六年,东山寺传三坛大戒,大仙寺开参老和尚帮忙搭戒寮,我当引礼,东山寺两边的楼房已盖好,老和尚平时很关心我,闲谈中,不觉叹口气说:出家人住楼房,如何修行?因被世间法给圈住了。老人家已圆寂多年,当时,出家人生活还很朴素,就如此忧心。若看到今天更高级的享受,恐连眼泪都流不出来!

四、露地坐,树下也不坐,没下雨则露地坐,修安受苦忍、耐怨害忍,露湿衣裳也不畏。

五、常坐不卧,起码做到常坐不卧,修苦行者,不躺下睡觉,不是不睡,眼不休息,久之成盲,如没吃东西,终将饿死。

民国三十八年左右,亲近慈老,他常坐不卧,睡性很好,腿一盘,想睡就睡,往往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一下便入定了,有时还呼噜呼噜的念起大悲咒,学生都觉得好笑!坐着睡容易醒,精神也好,可省去许多睡眠时间。睡性不佳者不适合,像我业重,学了几次,每试必病,最久试过十几天,结果,躺了三、四个月,连本带利睡回来,更费时。

佛法不勉强,顺众生根性,像迦叶尊者,适修苦行,苦行能助其道业,一百多岁,依然如是,佛见彼年纪大,百衲衣又重,劝放松些,过一般出家生活,他说:世尊!我修头陀行已习惯,放弃后,将不知如何过日子。因此,佛赞叹说:有头陀行在,吾法得久住。教人修苦行难,不修苦行易,一般总认为无益苦行如外道,何必呢!其实,修行要吃点苦,道业才能增长,若与俗无异,便与道相违背,所以,世尊常常赞叹苦行,甚至让半座给迦叶。

据大梵天王决疑经云:一日,大梵天王以天上金色莲花供佛,佛集众宣布,将说妙法,大家肃敬之时,唯见佛拈花,迦叶微笑,众皆愕然,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相无相,实相之法,付与摩诃迦叶。为禅宗初祖,阿难第二,直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才传到中国。

十二头陀,经论略有出入,我依十二头陀经、大智度论及南山律相配合,分衣二种,食、住各五种,共十二种,头陀行大致如是。

四、摩诃迦旃延,译大文饰,论议第一。佛世,印度外道有九十六种之多,免不了找佛弟子辩论。曾有拨无因果者质疑迦旃延:佛法说有地狱,受苦无量,造恶业必受地狱苦,怎不见有人回来哭诉?可见地狱是不存在的!尊者问:地狱如人间牢狱,受刑人被囚禁,能自由进出否?答:不能,尊者说:那就对了,地狱苦超监狱,何止千万倍,失去自由,欲诉无门,不是不想回,是不能回!外道听了又问:佛说修善者生天堂,自由自在,快乐无比,为何也不见回来报告呢?可见天堂是假的|迦旃延说:天上人间,时间不同,四天王天一昼夜,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日,人间百年,善人生天,喝杯茶,吃餐饭,认识一下环境,想回家报讯,亲人的骨头恐早已打鼓了,找不到报喜的对象。而且天福迷人,一享福则迷惑,回来不易啊!况人间浊秽,臭气冲天,天人避之,唯恐不及,那敢下来!古时环境不似今日污染,尚如此,现在天若不升高点,怕遭池鱼之殃!尊者再举例说,如人堕厕所,古时厕所简陋,上搁两块板,下是大粪坑,稍不留意,入内游泳,倒霉透顶,按世俗礼,救上来还得吃猪脚面线,压惊去霉运哩!正吃时,会动念说:刚才太紧张了,没看清楚,不知粪坑多大,臭到什么程度?待会儿再下去瞧瞧,有人如此愚痴吗?外道答:没有!尊者说:生天之人亦如是,好不容易爬出来,纵想立刻报喜,也不愿再受臭苦之罪。天人视众生如土狗,狗视粪便如美食;又如粪蛆,把粪坑当天堂,离粪秽置净处即死,而人自己却甘之如饴,实在悲哀!

外道闻已信服。类似记载,阿含经甚多,可参阅。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钟茂森博士:勿破人之婚姻

钟茂森博士:勿破人之婚姻

钟茂森博士:勿破人之婚姻 【勿破人之婚姻。】 安士先生在发明注解这里面说到,「男家曰婚,女家曰姻」。婚姻的说法详细辨别它有不同,男称婚,所谓男大当婚,姻是对女方而言,女大当嫁。「婚者,取昏夜之义。...

提醒心中的明镜  

 

如此经常忙碌、因缘分而成依他者的所有众生,为了自己的安乐,在彷徨与漂泊中奋斗,结果只能得到暂时的小安乐,并由此产生贪嗔,造成极大的痛苦,到临死的时候,只能独自一人,赤裸裸空手而去。即使你是统治全瞻部洲的国王,最终归属也不过如此。因此,你必须除掉这种只求今生短暂安乐的愚昧思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正法,它是明咒、是医治百病的妙药、是拯救死亡的灵丹。这个无垢的正法,由于被调伏者的界、根、信仰、思想程度的不同,因而修行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先从加行开始,指点一些正行的入门处以及修养之道。 

  

不会错乱的因果

 

一切有情都想得到安乐、远离痛苦。而种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实。如果种下善因或恶因,就会得到安乐或痛苦的果实,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任何一种缘分,都能产生有为法。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的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成的果,不一定会在今生得到异熟。因果是无始的,因果的最终也是漫长的。 

 

难得的珍宝 

前世积累的福泽所造就的人生,是有别于其他有情的高级有情。人能创造今生的安乐,又因具有特殊的智慧,所以能分析过去,分析来世,并能找到有益于来世的办法,也能创造有利自他二者的安乐,还能把曾为自己父母的遍天际的一切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拯救出来。因此,人生是无价之宝,是如意牟尼宝。如此难得的人生,如果自己随意糟蹋,那此人不过是一个会说话的动物而已,就像把自己手中的如意宝随意扔进灰坑一样。 

 

刹那间的闪电般的歌舞  

 

在三界之中,没有时间毁灭不了的有情。短暂的人生,不过是上演了一场生、老、病、死的短暂歌舞罢了,如同天空中划出了一道刹那间的闪电,对如此短暂的人生,却作长远的打算,那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 

 

罪过的险境  

 

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和三善道的天、非天、人成为六道众生,无论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没有机会得到安乐。在显现中,与恶趣相比,生在善趣似乎有一些安乐,但实际上早已被贪、嗔、痴痛苦的绳索所束缚,连一个针头大的安乐也没有,正如在粪坑里不会有香味一样。就算将三界内的所有财富归于一人,也不能使此人感到丝毫的身心安乐,相反,永不知足的贪欲之苦会无休无止地折磨此人。 

 

究竟安乐之道  

 

有漏的有为法所产生的安乐,不是究竟的安乐,如同搔挠止痒,只是片刻的安乐。只有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进入菩提道,才是究竟的安乐。这是究竟的安乐和究竟的罪过之间的界限,是一个大是大非的界限。 

 

黑暗中的明灯  

 

把众生从各种罪恶的险境中拯救出来,引导至究竟安乐之道者,是具有圆满功德和丰富经验,并具足慈悲和智慧的善知识。必须先寻找这样的善知识,然后拜他为师。他是黑暗中的明灯,是治病的良医,是行人的护送者,是寻求解脱安乐的人们不可缺少的师父。 

 

不会诱骗的依怙  
   

我等徘徊于轮回苦海中的众生,难以相互拯救,如同落入汹涌河水中的人,谁也救不了谁。最佳的依怙是已经脱离苦海的圆满佛陀,佛陀所讲的清静正法,以及持此正法的圣僧,都是三宝。我们应该到成佛为止皈依三宝,这是趣入佛门的惟一途径。 

雄心的承诺  
   

以慈悲为怀,利他思想为本,而发殊胜的行持善法之心,这就是发菩提心。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以智慧向圆满菩提作回向,誓愿把一切众生置于圆满佛陀的果位,这是愿菩提心。发世俗菩提心后,通过精进圆满的修行,最终把胜义菩提心引进自相续,这是大乘道最根本的修证和觉悟。 

洗净垢污的明镜  
   

业、烦恼和习气遮蔽了一切,就像明镜被污垢遮蔽了一样。为清除这些污垢,就要把一切坛城的放射和聚集之主的上师、金刚勇士修为一体,通过念咒,以四对治力作忏悔。这样,就会象把遮蔽明镜的污垢洗净一样,把无数劫所积累的堕罪全部清除。所有的孽缘罪过必须全部清除,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资粮福泽之云彩  
   

要在自相续中得到特殊而深奥的觉悟,就得先积资粮和忏悔。积资粮很容易办到,并不太费辛劳。最殊胜的方法就是心修三身佛的净土,向三宝献曼茶罗,把四魔打进法界,把身体加持为无漏的甘露,为积修福德而修持殊胜身供施。这是为完成积二资粮,以证菩提果必须的一环。 

 

内心清静的太阳  

 

在佛陀的心相续中所拥有的胜义觉悟之智慧,是难以用思考和举例来理解和表达的。把这种觉悟引进自相续的唯一办法就是修上师。把上师视为佛陀,加以虔诚无伪的敬信,就能把上师心相续中的觉悟满瓶倾泻般的引至自相续。这就需修上师瑜伽的加持,这是修行实践的核心之核心。 

 

心中不灭的甘露 


    我们的肉眼看不到遥远的物像,同样,我们的耳朵听不到遥远的声音。所以,我们拥有的六根能力非常有限。我们从未感受到内心的究竟安乐,即细小的内明与空性无二,是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它超越我们的心境,是内在智慧的太阳,它一直就存在于内心,实现了它,我们就会有一种现有的凡夫俗根难以体会的微妙感觉,即究竟殊胜的果位,到那个时候,就不会再有厌烦,恐惧和忧苦,不会被生、老、病、死的恐惧毁灭,即便是天翻地覆也不会惧怕。 

 

因地域和时间的关系,有许多有缘的朋友,还没有见过面,愿这些朋友能够从幻像中觉醒过来,踏上究竟安乐的大道。

如雷贯耳啊! 白玛格桑FW给大家的开示

提醒心中的明镜   如此经常忙碌、因缘分而成依他者的所有众生,为了自己的安乐,在彷徨与漂泊中奋斗,结果只能得到暂时的小安乐,并由此产生贪嗔,造成极大的痛苦,到临死的时候...

坚定的信心

坚定的信心

坚定的信心《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一位名字叫做「手」在净居天的居士,他一心...

佛教故事: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佛教故事: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一次阿难从只园精舍出来,摩登伽女非常欢喜,她跟在阿难的后边走,阿难想用法子离开她,但她一步一跟的随在身后。阿难觉得她可耻,即刻就回到只园精舍。适巧第二天是四月十五日,是佛陀规定雨...

婚姻中出现的矛盾,教你如何对待!

婚姻中出现的矛盾,教你如何对待!

恋爱和结婚,按道理说结婚是恋爱的升华,但是结婚之后为什么两人的矛盾更多了呢?婚姻中出现了矛盾,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第一: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吵床尾合,婚姻中两人出现矛...

索达吉堪布:没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能否通过念经等方式超度亡人?

索达吉堪布:没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能否通过念经等方式超度亡人?

索达吉堪布:没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能否通过念经等方式超度亡人? 问:没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能否通过念经等方式超度亡人? 索达吉堪布:佛菩萨的经咒不论从谁的口中念出来,都会对亡人有利益。 就好比金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