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草籽中的禅机

草籽中的禅机

禅者放旷于天地之间,其心如白云一样自在安闲,任意舒卷,毫无挂碍,随遇而安,渴望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

在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种子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处参禅的时候,始终不能契悟入道。

于是,他就辞别了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次下大雨,就在途中的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啊?

法眼禅师回答: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什么感受呢?

法眼禅师回答:云水随缘。

知客师赞叹说:云水随缘这话最逍遥自在了啊!

法眼禅师听了之后,对什么是逍遥自在顿时有所感悟。

人们生活于世间,虽然东奔西走,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云水随缘呢?更何况逍遥自在呢?

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生死随缘任它去吧!

后唐的时候,有一位保福禅师即将辞世,于是对众人交待说:我近来气力不继,想来大概世缘时限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心中恋恋不舍,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等等。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以非常安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说完,保福禅师就圆寂了。

读完这则故事,我们再看另外一则很有趣的经典故事:

隐峰禅师冬天住在衡山,夏天则住在五台山,寒来暑往,转眼已经是老迈之身。

这年夏天,他到了五台山之后,就把出家为尼的妹妹也接来了。

这一天,隐峰禅师在金刚窟前将要圆寂,他先问众人:各方禅师去世,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我都看到过,可有站着的吗?

有的。众人答道。

可有倒立着的吗?隐峰环视众人继续问道。

众人一起摇头:没有见过。

那就看我的吧!隐峰说完来了一个倒立,随即就逝世了。他的遗体倒然而立,众人都不由得为之惊叹。

过了一会儿,众人想把隐峰的遗体抬走,可是即使是几个人一齐用力,遗体依旧是纹丝不动。

隐峰的妹妹当时也在场,这时她走过去拍着遗体呵叱道:老兄,过去你不遵循法度,死了还要迷惑众人吗?说完轻轻一推,隐峰的遗体立刻扑倒在地。

或许这两则故事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通过这些故事,你就可以了解禅宗大师们对待生死的态度这种态度或是表现为淡定超然,或是表现为神秘宁静,或是表现为特立独行,总之,无不令人由衷敬佩。

佛陀曾经说过:佛死就如同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后就会到什么地方去。这和火焰熄灭是同样的道理,佛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个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不要关心佛死后会去哪里,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追问这样的问题了。

不要关心佛死后会去哪里,生死随缘任它去吧!

一住寒山万事休,

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书石壁题诗句,

任运还同不系舟。

唐寒山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感温禅师之侍者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感温禅师之侍者悟道因缘

感温禅师之侍者悟道因缘对一个真正的修道人来讲,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无时不在说法。如果功夫用得好,一个平常看起来极微不足道的机缘,足以激发其本有的智慧现前。感温禅师的侍者之悟道,便是一例。投子感温禅师,...

阿尔迪的简单

阿尔迪的简单

阿尔迪超市是全世界公认的零售业航母。尽管年销售额达两千亿欧元的美国沃尔玛公司,销售额是阿尔迪的六倍,但阿尔迪每年经销的单件商品总价值却超过四千万欧元,竟是沃尔玛的三十倍。阿尔迪有个通俗的名字——“穷...

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问: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答: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当你看到别人行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以止息自身恶行为主,是消...

勿迷于物

勿迷于物

迷于物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数的人,物欲薰心,终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开报章,不难见到。唉!人心非古,道德扫地...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1我们也许知道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但很少有人了解他这一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没有对自己欲望的觉知和醒悟,人的一生就只是在欲望这个狱卒不断驱使和鞭打下的终身苦役。2如果一个事物欠缺质量,那么它就会倾向于...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分饼的流言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分饼的流言

分饼的流言阿难陀了为女众的事,常常为自己招来麻烦,被人嫉妒、被人批评,佛陀为了他,也常常烦心。不过,他和迦留陀夷不一样,他不去找女众,而女众常常来找他,他对女众有着纯洁的感情,而没有爱欲的念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