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

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

世间最容易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难做的事情,最难的事情也是最容易的事情。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够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并坚持不懈的,只有极少数的人。

做人与修行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滴水都能穿石,何况是有无穷生命力的人呢?

善静和尚27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向他辞行。因为下山是要得到禅师批准的。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

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善静笑着对那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于是僧人又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曾会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信给雪窦,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云游去了。

一别就是三年,曾会学士因为公事,再次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弄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高兴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了这个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几人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托于人呢?

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被埋没,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但是,不以物小而不为,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弟子们问禅师:老师,如何才能成功呢?

禅师对弟子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禅师说:做完了这件事,一年之后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们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有多少人坚持了?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几个人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

禅师把弟子们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现在我想要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

后来一直坚持做的那个弟子成为了禅师的衣钵传人,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他成功了!

只要锲而不舍,即使蚯蚓都可以上食黄土,下饮甘泉。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卓越的人总能坚持不懈地做好一切。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应当一切时,

勇猛大精进。

《六十华严经卷五》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放生指南:居士谈放生的几个注意事项

放生指南:居士谈放生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放生种类的选择什么是放生?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放生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

  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九法界众生以心体不能离念,你要想不起念头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强压到你不起任何念头了,那个“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并不是真空,并不是真空妙有,并不是真正的空性智慧,而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我们的意识是很有力量的,它也是很狡猾的,你不是老是说空吗?它就造一个假空来骗你,只要你用知识的话,你都不能真正地契入。

  其实我们修行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自己起念头,只要不执著就好了。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谁能够障碍我们?谁能够局限我们?自己的念头局限自己。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不要被自己的念头困住。而不是去试图消除它,那样是很笨的办法。你希望大声念佛、大声念经,希望妄念不要起来,把它压下去、把它消除,这不是最好的方法。你只要不被它捆住就好了,不要去尝试消除它,你尝试消除它,那个念头还是意识心、还是凡夫的妄心,那你修行就错了,犹如缘木求鱼,转求转远。

  所以修行的方法不能错,因地不能错。《首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上你用妄心来修,用第六意识心来修,你不知道用真心来修,你修不成,犹如煮沙而欲其成饭,那是不可能,这个沙子你要到锅里面煮上一万年,它还是沙子,不可能成为米饭,要用真心来修。所以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不要运用记忆和解读,而要运用觉照和欣赏。

  修行人就是觉照和欣赏,在一切环境之中都很自在、都很快乐,他用现观的智慧。任何东西他都能欣赏他,为什么?他都能产生智慧,因为活的事物,遇到活的生命,当然因缘成熟就生智慧。而且如果我们是用知识,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片段,这朵花形成,它由无穷无尽的因缘才能形成,你只是看到植物学这么一点,好像大海里的一滴知识,那其他广大的知识你都不知道了,你被它捆住了,所以这就是局限性,这就是画地为牢,这就是你被自己的念头、被自己的知识绑住、困死了。

  所以要超越自己的念头,不要被它绑住,但是不要害怕它,不要放纵它,放纵它是生死凡夫,压抑它也不是究竟之道,而只是觉照它,一觉照,你用真心去觉照它,它就转为智慧。正如禅师所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落在哪里?好雪片片是念头,不断地起来,你只要觉照,它就全部归到真如性海里面去了。

------摘自大愿法'师《不执著的智慧》

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

  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九法界众生以心体不能离念,你要想不起念头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强压到你不起任何念头了,那个“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

素食中的“造血神器”

素食中的“造血神器”

7种素食堪称造血神器  女人是容易贫血的人群,贫血会导致脸色苍白发黄、头晕目眩、体虚无力,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女人如果觉得自己贫血了,就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贫血原因来补血,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健康...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二卷 发大誓愿第六【之四】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四章 正宗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四章 正宗分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

梦见去挽回前男友应该怎么做,怎么才能挽回前

梦见去挽回前男友应该怎么做,怎么才能挽回前

梦见去挽回前男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是很难,想要成功挽回前男友,首先就是让自己变成更好,接下来就用各种方法去前男友就可以了,如果你们之间还有感情的话相信是能够成功的。1、让自己更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