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灯笼为谁而明

灯笼为谁而明

一个人要活得不窝囊、不黯淡、不委屈、不晦涩,才能抬头挺胸,尽到应尽的责任。人应当活在义务里,才能通畅光明,坦然无愧。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佛的境界便是普渡众生,救助他人便是自我救赎。禅宗的宽容就是要求对待任何人如同对待自己一般,只有付出,不求回报。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天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不小心被两个人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心中有佛便能成佛,终日颂经参禅并不能够拥有佛心。简单事,简单心,佛法便在身边,何必舍近求远呢?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

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人需要供奉,下有孩童需要照顾,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了身旁镀了金的佛像。思索片刻后,他便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乞丐,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乞丐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我怎么能够收这样的钱。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如此为难,更是让人于心不安!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言辞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救人困苦便是佛的最高宗旨,我们又何必讲究形式呢?舍己为人就是善事。世上不缺善心,而是缺表达善心的机会。

有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禅房里念经,突然闯进来一个强盗,他用尖刀威逼七里禅师,七里禅师却镇静地说:不要打扰我念经,你要钱,就在抽屉里放着。然后又聚精会神地念经,不再理会他。

那个强盗正要把抽屉里的钱全部拿走,七里禅师说:你多少给我留一些,我有用。

那个强盗感到很惊奇,又想这么容易就拿到了钱,于是就留了一些钱。就在他要走的时候,禅师说:拿了我的钱,至少应该说声谢谢呀!

那个强盗于是开玩笑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就打开门,飞快地跑了。

可是才跑没多远,他就被路过的官府的人抓住了,强盗对抢钱一事供认不讳。官府的人找到禅师,对他说:这个人可曾抢劫你的财物?

禅师说:没有呀!钱是我给他的,他已经谢过我了。

官府的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强盗放了,强盗感激万分,拜倒在七里禅师脚下说:求禅师收我为徒。禅师看他诚心悔过,于是就收他为徒了。

当强盗用刀抵着七里禅师的时候,他用一种只有禅宗才会采用的方式,指点强盗改邪归正,这是禅师的本性。度人是佛的责任,也是佛的义务。

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法句经卷安宁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楼房住宅风水禁忌大全 居家风水详解 你肯定用得到

楼房住宅风水禁忌大全 居家风水详解 你肯定用得到

房子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存在,很多人那么努力地工作都是为了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既然房子是那么的重要,居家风水这方面也应该被重视。居家风水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如果居家风水不好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运气,...

樵夫和蛇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樵夫和蛇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个贫穷的樵夫,山中救了一条受伤的蛇,医好后就把蛇放生山上洞中,后来蛇居住的洞中长了颗灵芝,这条蛇就日夜守护这颗珍贵的灵芝。有一天皇上病了,需要服用灵芝才能医好自己的病,就张贴告示谁能献上灵芝必有重...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华林寺佛舍利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华林寺佛舍利

华林寺佛舍利近日,隐踪匿迹39年的佛门至宝21粒舍利子首次在广州华林寺向公众展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华林寺的舍利子是怎么来的?在这批舍利子的背后又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笔者日前深入走访相...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五)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五)

蜈蚣听经明朝穆宗隆庆四年,莲池大师行脚止宿一寺,见人擒捉数条蜈蚣,用竹弓系住头尾,大师怜悯买来放生,但多数已经半死了,只有一条全活,急速逃生而去。后来有一夜,大师正和一位朋友坐谈,壁上忽然出现一条蜈...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这段时间我不能仅凭借上师规定的时间来求法,我这段时间太忙碌了,没有真正修成什么法,我能不能延长一些时间来求法?”非常好!我们不是为了走个过程。

我曾经在不同的地方走动,那时很多人都到我身边说:“我想在您面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可不可以?”我说:“当然可以!”因为平常我们就是这么讲解的。我接着问:“你前面求过什么样的法?”回答道:“成熟口诀法是求过的,不仅仅一次、两次,都已经求过3遍了,我现前还想在您面前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难道成熟口诀法是靠次数来成办见解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在很多人面前就变成这样了呢?就是刚刚所说的,走马观花,仅仅走一个形式,最终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还有很多人的想法是,下面的这些法我先搁置一旁,先把高一点的法求学一下,说不定在那个时候就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见解。真要是有这样的好事,历代传承祖师还讲解前面这一系列基础,有什么意义啊?

我记得非常清楚,喇嘛仁波切曾经告诫很多弟子。他说:“我现前告诫弟子们需要在亚青寺呆多少年,方可把成熟口诀法赐予给你们,而不是我这边需要人。”上师说:“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但即便在那个时候,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不允许这样做,因此不集聚很多人还更好。但没办法,要把一个完整的窍诀法赐予给弟子,让他获得圆满的见解,必须得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一个见解来。不是由于我这边需要人,长时间在我身边这样逛游着。”

我们今天这么宣讲的目的也不是由于什么其它原因,真正要是如同你所想般的,哦,直接求学高一点的法就万事大吉了。这两天我也陆续听到有些人说我已经求过《三句精要》,也叫《锥击三要》——印证之见、断定自决、解脱自信。“印证之见”是直接印证,有印证见解、印证修行、印证行为、印证临时和究竟果实,再加上印证三身之见解,这些都叫印证,是直指你的见解,这就叫见解。如果直指你所得到的见解就叫见解的话,前提是你应该有这样的见解啊!要不直指你的什么见解呢?从这上面就能看得出来,刚开始步入修行的人能印证见解吗?

断定自决——万法摄一,你连“摄一”是什么都没证到,怎么去万法摄一?我们虽然从理论上讲解,“摄一”是心性,只是说心性,心性本身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可能是“明空不二”。什么叫明空不二?!有时候有些人到我身边来说,他现前能做到明空不二,这是否是见解?明空不二适用范围太广了!就拿眼前所看得见的这朵花来说,当你看着这朵花、知道花的当下,能看得见花吗?当然看得见花;知道是花吗?当然有觉知,知道是花。这时候看见的花和知道的花当下一如,与你所谓的“自性”有什么区别?没有一个人能辨别出来它俩之间的区别。说是“空性”,什么叫空性?就是紧接着没有对它产生分析就叫空性的话,那么当下一瞬间知道是花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这个特点。这叫“见解”吗?是什么见解?这就叫“耽著”。我们在讲解八识时,分为无念和有念,还在“有念”的范围当中!连“无念”都没达到,还说是什么觉知一类的,见解可没有那么粗糙!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位修行者,不论当前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禅定,不要加以辨别,因为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现前自己拥有多少,就先在这上面好好护持着它。当见解越来越增长的时候,用不着谁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你自己就可以慢慢慢慢体会到。

我也曾经遇到过很多自认为已见性之人,我说我今天就不评论你的见解到底是对、是错。我就先问一下,我就拿着刚刚那个问题,那个“耽著”与见解之间有什么区别?他说我的见解就是这样的。我说:“师父,对不起,你知道我刚刚问你的这个是什么?那可是在意识范围当中的耽著啊!”这时候他就不敢说什么了,因为他说是“见性”,我说是“耽著”,但你要是见性了,就说出与耽著不同的特点来。他讲不出来,除非他有更高的境界。需知,禅定太细了!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光凭借“一切都是虚幻”,没那么简单!所以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好好修行着走,你就会越来越感受到,哦,区分就在这上面。但你要是回去的时候还是去想,刚刚上师不是说过,看见花、知道花,这是“耽著”,那真正的“见解”是什么呢?你想!想破天你也想不出来!因为见解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所以,不管现前你拥有什么样的见解,就慢慢慢慢修行着走,我们会把一个完整的修行、完整的见解赐予给你的。

第二断定自决,连个什么叫“摄一”都不知道,万法怎么“归一”呢?第三解脱自信,四大解脱当中的“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好的,你说一切都是空性,还不是心在觉知吗?你还是站在现前这个意识时空当中感受一切。不是禅宗讲解“脱落”和“爆炸”吗?连这么一点点起码条件都不具备,你说这还叫“解脱”吗?所以,可不是啥都没有的人可以讲解《三句精要》的。平常也有很多弟子都说他已经听过《三句精要》了。只是说你小时候上过学,现在我已经把《三句精要》藏文版翻译成汉文版,所以对照上面的文字,可能你没有什么陌生的字,你可能会读。但是真不能说你懂得了其中所有的一切道理,哪怕知道,可能也就是在上面一个再加一个,这个像不像,那个像不像?

亚青寺冬天基本上都是在百日闭关修顿超。有一次冬天过后我去见S师,S师说:“这一次有个老和尚,这些人平常的思维真的很丰富,他说他在修顿超时看见前面一个明点,明点中间有几个明点,但只是这些明点不是太对称,高矮不一,但他好像今天真看见了一个忿怒佛的头像。”上师问他:“怎么讲呢?” 他回答道:“因为大的明点可以当成头,里面的两个小明点可以当两个眼睛。只是不对称,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但也勉强可以说是他的眼睛,下面有一个明点勉强可以说是他的口,就是少了一个鼻子。要是中间再有一个小一点的就可以当成鼻子了,这就说明我看见了一个忿怒本尊的头像。”“哎哟,这些人真能想!”上师说。

很多人的见解就是这样堆积出来的。这是个“明”,这又是“空性”,他们两个又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一个上面加啊、加啊、加啊……这就是他的见解。当然完全不懂禅定的人,仅从这方面这么讲解,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但要是从见解上讲,完全就原形毕露,什么都不是!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你刚开始步入修行,哪怕讲太多的事,我都不会太计较,毕竟你是刚开始修行,因此在修行等多方面不会有太多的经验。但是修到一定的时候,我就要开始辨别,哪一类叫闻思,哪一类叫实修。因此,要是没有一点点实修的味道,我一定会在中间止住你。好嘞,这不叫修行,我们今天是在讲解实修,请讲一些实修经验。讲这些理论的弟子可能很多都已经逐渐感受到了。好的!好好修,好好修!大概就是这样。

普巴扎西上师: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测试题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测试题

测试题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