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金刚经》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

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

者。」所谓度众生是佛在发成佛大愿的时候,所立的誓愿,也是在没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

中心的时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萨,是有众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后,既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佛,否则便是对立。既然有能度与被度的关

系,便不圆满,并没有亲证法身的全体;因为一旦亲证法身的全体,那就无内、无外、无

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

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

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

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

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

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后,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

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

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 

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法,越能

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应化。佛

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

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会

帮到你的忙。 

所谓增长善根,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应;当自

己成佛之后,就接受一切众生的感应,而非佛去感应众生。所以,一切诸佛成佛之后,他是

全知、遍知的,因此名为正遍知觉,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诸佛必应。 

佛度众生不是以知识度众生,所以佛的全知,并不是说佛需要知道众生所具备的一切知

识,也不需要通过众生经验中的逻辑理念等的思想,因为他是整体的,众生是局部的、个别

的,他能给众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学习众生的东西,而是众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给予。因

此,种种根器的众生,就能得到种种佛法的利益。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

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

觉。 

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像天,至

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经

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做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

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因此,我们

不可以说,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灭,就说法身的佛有来有去;也不可以说,化身的佛需要具

备人类的知识,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实化身的佛,也就具备正遍知觉,因为他不离法

身,可是不能够说,正遍知觉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见,所见化身佛的知能,而称为正遍知

觉。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移山度梵志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移山度梵志

移山度梵志在佛陀住世时的印度,不信奉佛法的外道,证得五通的为数也不少。可惜他们不明白究竟的真理,不修智慧慈悲的德行,所以不能了脱生死,仍然沉沦在六道轮回之中。对于这些有神通的外道,以牙还牙的作风,佛...

达真堪布:可以对唯物主义者示现神通吗?

达真堪布:可以对唯物主义者示现神通吗?

达真堪布:可以对唯物主义者示现神通吗? 问:假设我是修行成功有神通的人了,而另外的一个人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这些神通,如果我给他示现神通,比如我在墙上或者石头上按个手印,他的心状态不接受这个现象,他...

达真堪布: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达真堪布: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达真堪布: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问:请问上师,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答:若是想摄念自心,让自己安宁,就得有禅定的功夫,这样才能够时时刻刻去关照自己的...

想挽回感情挽回女友,那边就要爱她就尊重她

想挽回感情挽回女友,那边就要爱她就尊重她

其实女人比男人还要缺乏安全感,女生常常会把分手挂在嘴边,一发生矛盾就会主动把男生拉入黑名单进行分手。很多男人对于女生的心思并不会太清楚,在女生提出分手后想挽回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那么一起来看看分手后...

香海禅心:斋心一味,修福十种(上)

香海禅心:斋心一味,修福十种(上)

香海禅心:斋心一味,修福十种(上) 现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弘一法师讲的十种福报,可以作为我们修行之镜鉴:第一,虚心。第二,慎独。第三,宽厚。第四,吃亏。第五,寡言。第六,不说人过。第七,...

净慧法师: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三皈五戒开示

净慧法师: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三皈五戒开示

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三皈五戒开示净 慧(1997年7月25日)各位营员:通过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这几天的学习、体会,以及各位没有参加夏令营以前对佛法认识上的一种积累,从而升起了要皈依三宝的这种信念,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