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运用这一世的生命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假如能好好把握时间,善用良能与人结善缘,那就不至生死迷茫而任生、老、病、死的荆棘所刺伤。同时,应学会如何把握、运用这一世的生命,让生命在流程中发挥它最崇高的价值,显现生命应有的意义……

佛世时代,有许多外道修持者也具足“五通”。所谓五通,就是:宿命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和他心通。   当时,有四位兄弟是婆罗门教徒,他们精进修持,因此也都具足五通,知道各自生命的长短。有一天,四兄弟聚在一起谈论生死大事,发现在共业之下,四人将在同一时间死亡,但他们很有自信,认为有能力逃脱大限的来临。  生、老、病、死,  是人们所不能逃避的,  随着日月的流转,  成为人生四种必然的现象。  四兄弟即各自计议,一位说:“只要我飞上须弥山顶,躲在两座山之间,既看不到天也踏不到地,这样即可逃脱。”另一位说:“我升到虚空中,脚不着地,不受他物的抬举即可免难。”第三位说:“我想潜到海底去,海阔天辽,无常之神即奈何不了我。”最后一位说:“我要到喧闹人多的城市里,无常鬼找不到我,自会去找别人。”主意既定,他们就辞别了国王,又说:“七天之后,我们会回来,然后便可长命百岁。”

但七天之后传回家:“四兄弟之中的一位莫名暴死于城中”。国王听了既伤心又迷惑,于是就去请教佛陀,说:“这四兄弟皆具足五通,已知晓自己的生死,何以仍无法逃脱死亡的时辰?现在四位既然死了一位,那其它三位也可想而知了。”

佛陀便开示说:“人生有四件事——生、老、病、死是人们所不能逃避的,随着日月的流转,在人世间,这四件事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圣者的境地与凡夫的境地  最大的差异是:  圣者可以自我掌握及运用时空,  一世的生命必然充实。  人生这四种必然的现象,在日月沉浮、时光的流逝中组成人间路,任何人都必然走上这条道路。在这路途上,我们假如能好好把握时间,善用良能与人结善缘,那就不至生死迷茫而任生、老、病、死的荆棘所刺伤。  我们虽然行在生命缩减与身相困厄的荆草上,但是在精神品德的行持上,我们却能借着“勤行善利”,化除现象的困厄而逐渐达到独立、自主、内外圆和的精神境地。这种境地就是“圣人”的境界。圣者的境地与凡夫的境地最大的差异是:圣者可以自我掌握时空,运用时空。一世的生命,在圣者的运筹下必然相当充实,因为他绝对不虚掷时光。  我们应学会如何把握、运用这一世的生命,让生命在流程中发挥它最崇高的价值,显现生命应有的意义。假如能行持到这样的境地,人生的一件大事已在历程中完成。  鸟类有择居的智慧,  并能循规蹈矩、一代教导一代;  然, “人道”不如“鸟道”,  人类时常在混乱之中。  人是万物之灵,在这世间短短的数十年里,究竟能学多少东西呢?时日不停,我们的智识也应该不断地开发,人的智力及能力比其它的动物都发达。但是有时看看动物,再斟酌人类的发展,禁不住会感觉到有些惭愧。  看,雁鸟自古以来到了冬天,牠们就会成群结队地飞到几千里以外的南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冬天来了,北方寒冷,南方天气温暖,所以牠们要移居到南方,南方的气候才适合牠们繁殖。等到春去夏来,牠们又会带着新的一代,再飞回北方,因为南方的气候太热,北方比较凉爽。  鸟类竟有这分择居的智慧,会选择适合牠们生活的气候,并能一代教导一代,你们想,人类有办法做到吗?很难,因之“人道”不如“鸟道”,鸟类可循规蹈矩,而人类却时常在混乱之中。上一代的人虽想教育好下一代,但年轻人却随着时代的潮流、社会的风气常抗议说:“从前是从前,现代是现代,时代不一样了!”这叫做“人不依人伦,人不依人道”,古人走过来的路,现代人不肯去走,长辈所教导的处世方法,年轻人也往往不肯接受。  圣人贤者的教导,  假如能依照教法,直心来承受,  心无旁鹜地学,并且实践,  则天底下没有不能成就的事。  佛陀抱着大慈大悲之心,放弃世俗的一切来教导众生。他要弟子们去掉无明、自私,化小为大,但有的人却还是依然故我,不能依照佛陀所教育的方法,放弃小我,反而妄取无明。这就是为何不能上轨道,不能成贤入圣的原因。所以我常常说:直心是道场。圣人贤者的教导,我们假如能依照教法,直心来承受,心无旁鹜地学,并且实践,则天底下没有不能成就的事。  有些事物可以乱真,若常常抱持“自以为是”的理想,很容易陷于是非混乱,好比有一种树,它的叶子很像葡萄的叶子,与葡萄树几乎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葡萄树会结果实,而那种植物只会长刺。若光看到叶子就伸手去摘,手一定会被刺到。道理与此相同,我们如分不清楚真实的理想,必定也会受到伤害。人生无常,时间飞逝,生命是短暂的,所以要走踏实的道路,若放弃真道,却要去开辟自以为是的理想,这就像茫然地伸手却被刺伤一样。  时光宝贵,直心为道场,先贤古哲怎么教导我们,我们依教奉行就对了。就像雁鸟一般,牠带着新生代飞去,又带着牠们飞来,下一代的下一代又依照这个路来去择居,找适合繁殖、生活的地方住下来。人类能够不如鸟吗?鸟的路线在虚空中,天空那么宽阔,牠们也不会迷失航线,这就是“道”啊!人生也有一条正道,若不肯去走,那不是比鸟还不如吗?茫茫的虚空中,鸟儿不会迷途,而很多人在人生道中,却一直在迷路,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千万不要人不如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历史感应|爱子之道 汉朝初年的启示

历史感应|爱子之道 汉朝初年的启示

历史感应|爱子之道——汉朝初年的启示2017-10-15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今现在说法历史感应不昧因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为人父母,都爱孩子,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未来;如何能真正爱护子...

宽运法师: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

宽运法师: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上)引言佛教的教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所以佛教并不是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脱而不问世间俗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

梦参法师:发心与行道

梦参法师:发心与行道

我们一般人学佛,目的是什么?图现前的利益,怎么样能满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欲望.现在经常听到的就是如何发财,买什么股票能涨,买奖劵能中奖,当自己有了痛苦厄难,才想起念念经,拜拜佛希望苦难消除,如果他所要...

国外名人故事:爱因斯坦与小提琴

国外名人故事:爱因斯坦与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手有一天,爱因斯担接到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教授:有一件急事,第二小提琴手的丈夫想和你谈一谈。这封信没有写地址,第二小提琴手又是谁呢?原来她就是比利时王后伊莉莎白,她在未出嫁之前是巴...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男孩突发疾病成驼背,看见他后竟痊愈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男孩突发疾病成驼背,看见他后竟痊愈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其子娶妻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媳九月怀胎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举行了隆重的庆贺诞生仪式,取适合种姓的名字,以各种饮食精心喂养。孩子渐长,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