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方百科】凡朴香道详解古今香方之君臣辅佐原理
定义:
传统香在香药配伍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各适其位,相生相克,才能达到所需香品的效果。因此,需要选择多种香药,根据药性及五行的配属为其定位,确定剂量及炮制方法,从而形成一个严格的配方,俗称香方。
配伍规则:
君、臣、辅、佐

香方常用香材:
杜衡:杜衡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又名杜葵、马蹄香、土细辛、土卤等。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痧气腹痛。
甘松:味辛、甘,性温。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
苏合:又作酥合香、合诸香草,为烧香用之香料,或为药品,其香味类似安息香。
安息香:为不规则的小块,稍扁平,常粘结成团块。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自然出脂),开窃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风。
郁金:中药名。味辛、苦,寒,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丁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近圆柱形或带四棱形,具皮孔。冬芽被芽鳞,顶芽常缺。
沉香:中药名,含有树脂的木材。味辛、苦,性微温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
檀香: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肺经。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麝香:为鹿科动物麝的雄性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是一种高级香料。性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之功能。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独活:中药名。味辛、苦,性微温。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甘松:中药名。味辛、甘,性温。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
山柰:别名沙姜、山辣。味辛,温。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隔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藿香:别名合香、苍告、山茴香,性味与归经辛。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藁本[gǎo běn]:中药名,味辛,性温,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表证,巅顶疼痛,风湿痹痛。
高良姜:中药名,别名风姜、小良姜、膏凉姜,味辛,性热。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茴香:又名小怀香,又称香丝菜、小茴香、茴香子,可促进消化吸收、防感冒、治扁桃体炎、吸脓、治冻伤
木香:味辛、苦;性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嗳吐泄泻;痢疾后重。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中气不省;突发耳聋;蛇虫咬伤;牙痛。
母丁香:别名鸡舌香、亭炅独生、雌丁香,味辛,无毒,温中,散寒。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细辛:别名华细辛、盆草细辛,淡黄灰色,有浓郁香气,味辛、苦,有较持久的麻舌感。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大黄:气特殊,味苦而微涩。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乳香:中药名。味辛、苦,温,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症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梅花冰片、羯布罗香、梅花脑、冰片脑、梅冰,冰片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味辛、凉。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
龙涎香:是一种外貌阴灰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鲸消化系统的肠梗阻所产生。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用于咳喘气逆,气结症积,心腹疼痛,淋病。
有关香方的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