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道称为习养道德 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世法哲言》(十五)

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博大,心襟宽广,好话和坏话都听,好的知识和坏的知识都吸收。好的知识吸收起来丰富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所使用,以作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而坏的知识就拿来用以检查、对照自己,引以为戒,使自己不要去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做,是因为善知识的本性是为大众而谋福利的,所以,为了给大众谋利益,将坏知识拿来作为自己的一种批照,检查自己的错误缺点,有了就改正,从而达到既有益于社会,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因此,善道称为习养道德、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相关文章

有缘有故才有爱有恨 ; 无缘无故爱恨无存社会是由多缘融匯而成,故不可称己之能学者奋修诸识而积其品,乃人道之学道也高楼之建首在筑基,攀之于高而在于实事先未雨绸缪,才能稳操胜券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如果轮回真实存在,为何凡人对于前世一无所知?

星云大师:如果轮回真实存在,为何凡人对于前世一无所知?

编者按:正信的佛教徒都坚信轮回的存在,但为什么世人都不承认轮回或看不见轮回?既然我们都有前世,对于前世之事为何没有一点记忆?看完这篇开示,或许就能明白答案。人在投胎前喝“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种种?...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第二十六节 蜈蚣俯首 听说皈依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第二十六节 蜈蚣俯首 听说皈依

第二十六节 蜈蚣俯首 听说皈依当释迦世尊在世的时候,优楼频楼迦叶,用毒龙烧世尊,提婆达多用醉象害世尊,结果毒龙醉象,皆不能损害世尊,反而驯服不动,当时弟子们问佛,为什麽毒龙等不能害佛陀呢?世尊说﹕「...

《百业经》:俱宿命通 断狼藉行 53--学佛网

《百业经》:俱宿命通 断狼藉行 53--学佛网

译序(摘录)《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

佛教故事:陌生的感觉

佛教故事:陌生的感觉

春去春又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Again)少年僧的故事 -- 陌生的感觉载着母女俩的船抵达茱山庵,老僧接待了她们。「谢谢老师父,这里是我...

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文/顿宇【作者按】一日,跟明尧老师谈起家师的开示,老师遂要求学人写一篇介绍家师的文章,并说:“很久就想有一篇介...

宽运法师:上天好生 怜悯万物──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

宽运法师:上天好生 怜悯万物──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

上天好生.怜悯万物(上)──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与天台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和实践「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教经典;放生的活动乃基于佛弟子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而提倡惜生、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