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入世之香
明清时期用香方式的演进
宋元时期出现的 线香 ,到明代制作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广泛流行。明后期已经能制作较细的线香,也不用“范模”,而是使用挤压机械将香条挤出,开始了半手工制作比较方便的线香。据陈擎光考察,以“挤压”法制线香的较早记载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今人合香之法甚多”,线香“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藭、甘松…柏木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品质优良的线香常被奉为佳物,作为礼品相赠。
明正德七年(1512年),明使节至安南(今越南)册封国王,返回时,为正副使准备的礼品,除金、银、象牙等物外,每人还有“沉香五斤、线香五百枝”。正统年间,担任巡抚的于谦进京觐见皇帝,不以线香、丝帕等特产为礼,还作有《入京》一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一词便出自于此。明代中期出现了“签香”,也称为“棒香”,以竹签、木签等作为香芯。嘉靖年间,大臣杨爵因直谏获罪下狱,“狱中秽气郁蒸”,焚棒香以祛浊气,“乃以棒香一茎插坐前砖缝中焚之”。明代还有一种形状比较特殊的香,类似于现在的塔香,一端挂起,“悬空”燃烧,盘绕如物象或字形,称为“龙挂香”。 《本草纲目》 解释线香时也言及龙挂香:“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龙挂香在明清时期被视为“高档”雅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