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是用以阐述实践与流通的内容,所以称“法供养”。所谓“法供养”,有自他利二利之说。就自利而言,就是发菩提心,即闻法后,能够如说而行,即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要作实相观。念佛要念实相佛,如是即能无怨无悔,自信成佛之事真实不虚,此也称内供养。就利他而言,用所闻佛法,不忍众生苦,随众生根机,方便善巧宣说佛法,使众生去除烦恼发菩提心。此也称外供养。
如果学佛过程中缺少智慧,不能走进佛法之中,应当一心忏悔业障(告别贪嗔痴),然后以读诵大乘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等来净化身心,如能坚持不懈,不被陆力怪神所诱惑所干扰,自能心开意解。如果自己不能宣传教化,助他宣传教化也可以,如出钱出力流通佛经书刊等;如果自己不能阅读,助他阅读也可以,如出钱购买书刊,赠与贫困且能阅读的佛教徒,做了这些事的功德,一定要回向,回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千万不能自私悭贪,要学佛,必须改变人人为自己的想法,因为佛陀为大家,如是即是财法二施,福慧双修。因为诸佛两足尊。此举能弥补我们智慧的贫乏和物质的不足。如果见人财法供养积极行善,而心存嫉妒,即自己不理解,不接受,反而阻止他人,即使施修行的再好,也分明是稀里糊涂,眼神不好的原因是没遇到善知识,因为如果不重视佛法,只重视表面的形式,如追求法会的热闹,灌顶的形式,仅仅为福报舍衣饭等,除了结点善缘,追求一点儿福报之外,毕竟还是无常,当一切都结束之后,可能会万劫不复人身。这岂不成了赌徒或高利贷方式,后果严重,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明白《法华经》所说“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果能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最上品的法供养。这是成佛的真正资粮。有鉴于此,本品提倡“法供养”,目的是要大家摆正法的位置,即法的尊严,减少不必要的生命浪费。因为本品提倡“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如是供养法的功德即无量无边,财物的布施如果不能以法转化的话,那么它的功德有量有边。
【经文】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经文意思是】在舍力弗赞叹此经的功德,并法供养的利益刚刚告一段落的时候,天帝(上帝),在与会大众中站起来对佛陀说:世尊!我虽然曾经从佛及妙吉祥菩萨听说国百千经,但是还从未曾听说这样一部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的经典。
【经文】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经文意思是】世尊!如我理解佛所说的真实涵义,如果有众生听到这部经典,并信解受持读诵,则必定证得诸法实相是没有疑问的,更何况对于如说而又能修行的人呢?进一步说,这样的人是为先关闭诸恶趣门,开辟众善之门,即归于菩提之路,常被诸佛所护念;这样的人也能降伏外道,摧灭魔怨,修治劝发菩提,安处道场,亦步亦趋实践如来所行的足迹。
【经文】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经文意思是】世尊!如果有受持读诵如说又修行的人,我应当与诸眷属供养他的所需求;如果是所在的城市村落,山林旷野,讲说这部经,我也与诸眷属为听受这样殊胜大法而共同到其所在,让那些没有生起信心的人,应当使他们生起信心,让那些已经生起信心的人,应当为之作护持。
【经文】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意思是】好啊!好啊!如此发心,天帝,如你所发的大愿,我会帮助你成就这样大喜事,因为这部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无上正等正觉的经历。
【经文】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
【经文意思是】天帝!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典,那么就是等于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天帝,如果真的让三千大千世界,如来充满其中,数量就象大地所生的甘蔗、竹子、芦苇、稻苗、麻秧、树木那样的密集,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增劫或以一减劫的时间,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侍诸如来安稳、快乐的生活,直至诸佛灭度,然后将各各如来的全身舍利,造成七宝塔,占地面积,长宽一四天下(即须弥山四面之四大部洲),高可与梵天等齐,宝塔整体庄严,用一切花、香、璎珞、幢幡、妓乐等殊胜无比的物质装饰,所经过的时间,同于一增或一减劫的时间来供养这七宝塔。
【经文】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经文意思是】天帝!在你的意思怎样呢?这个人所播种的福报,多不多呢?天帝回答说,世尊,这个人的福德,如果用百亿劫的时间来叙说,也世不能说尽的。
【经文】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经文意思是】佛陀告诉天帝说,你应当知道,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听闻了这部不可思议解脱经典,并且信解受持读诵修行,那么福德多于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福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佛菩提都从此经得以成就,而菩提(觉悟)之相(即是空性),竖穷三际,横通十方,无可限量,部可以分别计度,如是读诵《维摩诘经》并能如说而行,也就等于供养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即时空无限,供养也是无穷无尽,所以功德不可称量,一般人的供养有时空性。空间上,最多不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时间上,不过小劫中的一增劫或一减劫而已,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也就是地球从生到死的寿命,前者所说的供养佛及供养舍利不过一个小劫的时间,且仅属于物质,即属事供养;后者所说的供养,听闻维摩经如说修行,也就是随顺法性,即属理供养即法供养。所谓法供养,就是随顺佛心(空心);所谓事供养,就是滋养佛身,如奉养父母身,不如顺父母心即顺者为孝,更何况,能顺心的子女,必能奉养父母的身体;而能奉养父母身体的人,很多未必顺心,如果不顺心,与养狗有何区别?甚至有人不能同养狗等宠物相比。佛陀也是如,不是为了应供而出离,所以,众生发心向菩提,如来欢喜;如果仅是供养为求福报,那么与佛发心相违,三世诸佛啼笑皆非,也如《坛经》中五祖所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又如当年达摩面对梁武帝的“无有功德”、“不识”之类,真正感谢那些佛陀祖师们的良苦用心,即大慈大悲,于是我们应该,也终于能够理解这两种供养的差异,无论在质在量,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这不是如来故弄玄虚,夸大其辞。
【经文】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经文意思是】佛陀告诉天帝说,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当时有一尊佛应世,称作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那时的世界称大庄严,劫名是庄严,药王佛的住世时间是二十小劫,佛陀所教化的声闻僧有三十六亿那由他的数字,菩萨僧有十二亿。
【经文】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天帝!在那时有一个转轮圣王出世,名字称作宝盖。此转轮圣王属金轮圣王,七宝具足,所谓七宝即轮宝、珠宝、象宝、马宝、库藏宝、主兵宝、玉女宝。主持须弥山的东西南北一四天下。此宝盖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个个端正勇健,都能降伏怨敌。当时,宝盖同他的眷属,供养药王如来,布施他一切的衣食住行所安身立命所需,如是供养满五小劫的时间,五小劫过后,宝盖告诉他的儿子们,你们应当同我一样,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秉受父王之命,供养药王如来,一如其父王,也满了五小劫,布施一切安身立命所需。
【经文】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经文意思是】宝盖王千子之中,有一王子,称为月盖,独自静坐思维,还会有供养比这更为殊胜的吗?能够坚持五劫布施已属不易,什么是信仰?其实就是坚持。九五年去老挝访问,一位中国大使馆秘书的话,使我深思,他曾访问过一老挝女青年,她说我不知道什么是信仰,只是在我五六岁开始,母亲每天早晨煮好饭后,等着僧人托钵之后,我们才能吃饭。于是每一次,我都把糯米团放在出家人的钵中,直到二十多岁,事实,这已然成了她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实这就是信仰,坚持到这一点,已属不易。
【经文】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经文意思是】因为佛的威神力故,在空中有天人告诉他说,善男子,各种供养之中,最好的供养是法的供养。罗什法师以为,若财供养,则于佛无用,于众生无益,故非所欣也;如来积劫累功,本为众生,若奉顺经典、佛说修行,则称悦圣心,乃真供养也。
【经文】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月盖王子随即问天人,怎样称为法的供养呢?天人就告诉他说:你可以去请问药王如来,佛陀必定广说法之供养的殊胜利益。
【经文】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听到天人的指引,月盖王子马上来到药王如来的住所,稽首佛足后,站立一边,对佛说道:世尊!诸供养之中,法的供养最为殊胜,那么,怎样称为法之供养呢?
【经文】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经文意思是】佛陀对月盖说:善男子!所谓法供养,就是诸佛说的甚深经典,所说之法,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因为心思口议是分别心使然,或者是文字般若,不是观照般若,分别心的差别相,如同猴子捞月,最后死在水中,因为执著幻相为真,成轮回法,即猴子水中捞月一场空,枉送了性命,如果不执著幻相,则当体即是真如法性,佛性。如《华严经》说,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有一字法门,海墨书之不尽,无能受者。所谓微妙难见,即智不能知,识不能知,即是微妙;五眼所不能窥,即是难见。所谓清净无染,即是诸垢所不能染,所谓“非但分别思维之所能得”,即是三心所不能测度。所谓菩萨法藏所摄,即不是声闻缘觉之所能入,菩萨见法身所以是菩萨法藏所摄。所谓“陀罗尼印之”,即遮恶不起,持善不失,百折千难,而不改变,所以是陀罗尼印之。
【经文】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经文意思是】诸佛所说甚深经典,如《维摩经》,能使修行人破无明,见法身,证入不退转的八地以上菩萨之位次。到了这样的位次,自然能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波罗蜜了。如是,即能善分别诸法相,又能于第一义谛不动,回归空性,因为第一义谛中没有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如是即能至佛果,即顺菩提法了。此等境界的佛法,是在众经之上,不是小乘外道法所能比拟。如是即能入于无缘大慈,起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即根境不而平等,即慈悲不落于爱见,如是才能远离魔事及其各种邪见,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诸佛所说的甚深经典,如《维摩经》,能随顺因缘法,如是即能不起我、人、众生、寿者的实有观念,即能破除四相的束缚,如是即能不坏四相,即能证入空、无相、无作无起等解脱之法了。僧肇大师说:法从因缘生,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我人众生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正是与维摩经所相应随顺。
【经文】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经文意思是】因为诸佛所说甚深经典,破除四相,入于解脱之门,即能入佛心印,如是则能使众生安住于寂灭道场,转大*轮破邪显正,如是诸天龙神乾闼婆(香神)等八部护法善神等所共同叹誉!如是大转*轮,才能使佛法被一般人接受,才能使众生入于佛法宝藏,因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能摄诸圣贤一切智慧,甚深经典不是声闻所受,所以说众菩萨所行之道;因为诸佛甚深经典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所以能宣说诸法缘起无常,执则成苦,而幻化不实,究竟无我,如是阐明宣说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之法,因为因缘法中无自性,即如闪电,随生随灭,即不离苦、空、无常无我,当下即是实相寂灭之法。因为诸法实相寂灭之法,则能了知罪性本空,同时也无空相可得,而如有空相可说,即落有所得的法见,即不能救护毁戒破戒的众生,实际却是,缘起如幻,不住自性,即是空性,罪福也如是。引导众生与此相应,则一切破戒也都烟消云散,如是无相忏即得救护,不似小乘的有相忏悔。至于诸魔外道及贪著诸法为实有者,听到诸法实相即寂灭之法,当然会使之生起怖畏,此时正好用以实相寂灭之强力降伏诸魔外道。
【经文】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亦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因为诸佛甚深经典妙契法身的缘故,所以诸佛贤圣所共同赞叹!即能不坏生死法,示现涅槃之乐,即能远离变易、分段两种生死之苦。要知道,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宣说的法门。如果能听闻如是诸佛所说的甚深经典,并能信解受持读诵,再以种种方便智慧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将此经典中的究竟佛法,如实道来,不故弄玄虚,念念守护究竟法义,不使其退失,即称为法之供养。
【经文】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经文意思是】善男子!进一步说,还要对于诸法历事炼心,历法观行,即如说修行,即能随顺十二因缘的还灭一门,而远离各种生灭的邪见,证得无生法忍。在此无生法忍中,绝对不见有实在的我人众生寿者。但却又能于因缘法中,四相宛然而有。因缘果报不失不坏,行人即能如是而无所违背,也无诤论,如是才能远离我与我所有,因为对因缘果报等,如有违背和诤论,我人众生寿者,即是不能称为无生法忍,况且,虽有无执又何妨。
【经文】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经文意思是】所谓诸佛甚深经典,阐述无非第一义谛,而第一义谛,前际无始,后际无终,中际不住,即说也如是,不说也如是。就说而言,千经万论不能穷尽,就不说而言,即便毁尽三藏,而空义不毁,所以是:言说是“因缘所生法”;不言说是“我说即是空”,而如来说法,无非以言遣言,直接一法不执之时,才知又是一法不舍。如时不执不舍,即法安法位。如《法华经》所说:“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虽世间相常住,却又法法皆归空性第一义。可见如来说法,为破众生执著,如众生不执,则如来无法可说,所以不可以把破执的文字当作第一义。如果这样认为,则如同认指为月,如是不识月,也不认指。所以一定要消化理解经义而走出经义。有鉴于此,佛陀谆谆告诫,听闻佛法之时,要有个标准,即,1,要依于义,不依于语;2,依于五根照境之智,现量境空,不依意根分别之识;3,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4,要理性地依于法,而不以感情依于人。如是四依是佛涅槃后,为后世行人大师,如此规范,即是学佛规则标准,不可因人废法,不可相信人的价值观念,而自以为是。
【经文】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经文意思是】行人菩萨能如是听经闻法,即随顺法相,不妨碍于缘起,不似凡夫,舍此执彼,执此舍彼,菩萨对于法相,六根不纳六境,六境不入六根,无有一法能归所归,如是通达无明实性,即是毕竟空无所有,如是诸行也毕竟无行,由此可知,生毕竟空,老死也是毕竟空,如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自然就没有了无明乃至老死尽了。如能作如是观照,则十二因缘,就现象界而言,不失不坏,则无有灭尽相,即不落于断灭,就理体而言,生即不生,往生即无生,即没有起相,当然不会停留于生死二业,如是观照即是称为最上的法之供养。
【经文】佛告天帝:天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服魔怨,修菩萨行。
【经文意思是】佛陀告诉天帝说,当时王子月盖从药王如来,听闻如是微妙之法,即得柔顺忍,即十信位菩萨,当即解下宝衣以及各种装饰身体得器具,用来供养佛陀,并对佛陀说:世尊,待到如来应化身灭度之后,我就马上实行法之供养,坚守护持正法。只是恐怕我的力量不够,希望佛陀以威神加被哀悯,成就我法之供养坚守护持正法的愿望,使我得以降伏魔怨的障碍,修习菩萨所行。此中解衣供养是借衣表法,已然与体不相矛盾。
【经文】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经文意思是】当时药王如来深知月盖王子心中所思维,意志坚定,邪魔外道不可动摇,就为他授记作证说,你在我灭度之后,堪任守护正法之城的大任。
【经文】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受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天帝!当时月盖王子,依于法性,开智慧眼,见法身清净而无挂碍,又听到佛为他授记,于是就以正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懈,不久就获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种神通!具备菩萨种姓,得大总持不舍,在说法之时,辩才无碍,在佛陀药王如来灭度后,凭借他所获得的神通,总持菩萨道,以及无碍辩才的力量,护持正法满十小劫,把药王如来所传的教法,随力弘扬,月盖比丘因为守护正法,勤行精进,即以此应化身,度化了百万亿众生,都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不退转,十四那由他的众生,深发声闻辟支佛心,并有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经文】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天帝!当时的宝盖王子,怎么会是他人呢?就是现在已证得佛果、称为宝焰如来的便是,他的一千个王子,也就是贤劫的一千尊佛。从拘留孙开始为最初的佛,乃至最后的佛,称为楼至如来。而月盖比丘,即是我的前身。也就是贤劫中第四尊佛,将来将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
【经文】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经文意思是】佛陀又说,天帝,象这样,应当知道,此中关键是要以法供养,因为这在各种供养中,是最上等、最殊胜、第一、无与伦比的。因此说,天帝!应当以最好的供养,即法之供养来供养于佛。因为诸佛如来尊重的法的缘故。
就法之供养,不只此经赞叹,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说:所谓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泥沙陀分,亦不及一。
因为相应于法性,而法性无有穷尽,所以功德也无有穷尽,法性无量无边,功德也无量无边。如是即法之供养。此即是佛之本怀,否则就是辜负如来与众生,如是,当我们拥有时,我们为什么不做一点事呢?不在佛法上有所作为呢?来日并不方长,我是指的一期生命。
佛的十大名注释:凡证佛果都有十种名号,不分大小、胖瘦,当然有别,只是因缘而已,如释迦与弥陀。
1.如来。梵语多陀,阿伽陀。译为如来,也称如去。所谓“如”即真如,来去即生灭,即乘如实之道随缘生灭,或乘如实之道从因至果,前者为应化身,但不是凡夫,只为众生而有此身,有生有灭,有始有终;后者即法身报身的真身如来,我们没有见道,而不证法身(空性)就不能证圆满报身,不获圆满身就是未证法身。因为法身不著一切相,不可以念虑即分别所知,即实相般若之身,此身不生不灭,是无始无终,圆满报身是有生有灭,即有始有终。
2.应供。梵语,阿罗汉,译为应供,即是断一切恶,堪受人天供养,阿罗汉也有应供之义,所以小乘佛法把佛当阿罗汉。
3.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知。也称正遍觉。所谓“正”,区别凡夫外道二乘的不正知,所谓遍,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同于凡夫外道二乘的狭隘。正是深,遍知是广,所以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4.明行足。梵语,婢侈遮罗那王般那,译为明行足。而佛证果,三明六通称慧足;三业殊胜称为福足,即明为慧因,福为行果,即是说必须实践,才能获得福慧具足的果报,所以也称“诸佛两足尊”。
5.善逝。梵语,须伽陀,译为善逝。而逝者,去也。即去意,只有不变随缘。由如而来即由空而来,称为善来,如维摩诘在文殊师利问疾品中说: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由此而知,随缘不变即是善去,善去即善来,即缘起的现象界,以佛眼观之,如镜中像,因缘和合之时,不来而来;因缘离散之际,不去而去,所以能无有挂碍,逍遥自在,这就时善来或者善去。不似凡夫、外道,在缘聚缘散的现象界生起,我见、我爱、我贪、我嗔、我痴、我慢等。在三界六道中转来转去,来去之中,难免在自己的哭声中走来,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去,哭得不亦乐乎,即是不善来也不善去。此即善逝。
6.世间解。梵语路伽,译为世间解,也称知世间。此是从方便智而言,而方便智是对根本智而言,根本智即真智,泯一切法,即不著法相与非法相;方便智即俗智,立一切法,即不堕顽空与断灭,因不堕顽空、断灭,所以称世间解。
7.无上士。菩萨上乞佛法,下化有情,称有上士。佛证究竟佛果,对有上士,称无上士。即是说,九法界众生不能与之相比。
8.调御丈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义为调御丈夫。所谓调者即调济,御者驾御,指凡夫外道颠狂如同脱缰野马难以驯服,二乘人门可罗雀,孤独逃避,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针对凡夫外道二乘等的颠狂与孤独,只有佛陀善于调服,而三界内外没有能胜过佛的,所以称调御丈夫。
9.天人师。梵语舍多提婆摩菟舍喃,义为天人师。即是天与人的导师,如说三界导师。
10.佛。梵语佛陀,义为觉者,即宇宙人生的究竟觉悟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诸佛都如此,不分大小、高低、贵贱,全凭有缘众生的契机。
11.世尊。依《阿含经》、《成实论》以为十名号中第十,如依《涅槃经》、《智度论》则属十名号之外。因前已具十号,加此则为十一。如果把此列为第十名号,必将第五“善逝”和第六“世间解”合为一号,即是“善逝世间解”,即真俗圆融,空有平等。而世尊名号,则是体具万德,为世间所尊。因世间法中,有众生也有诸佛,只有佛惟我独尊,所以称世尊;如果以出世法而言,则一真法界内,探求生、佛之假名幻相了不可得,如金子虽可为狮子、首饰、钟表,但于金性中寻找狮子、首饰、钟表,则了不可德。所以,世尊只是依俗谛安立,真谛之中无处立足。诸佛于此觉悟,所以为世间所尊。
了解认识佛陀十大名号尤为重要,否则于此不明不白,岂不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于学佛无益,乃至“知见毫厘之差,果报天渊之别”。至于藏传佛教俗称的活佛与十大名号的区别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