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二、六种动物

六种动物

林崇安教授

【前言】

回想小的时候,一看到金光闪闪的手表,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觉得多么有趣!声音来自何处?调皮的小孩往往会把它拆开分解,然后发现原来是一大堆齿轮、轮轴等零件。一旦拼装不回去,大人不用责备孩子,因为他有探索真理的精神。佛陀就是最懂得探索真理的人,也是最懂得分解的人。在佛陀之前,有非常多的宗教家、哲学家都在探索真理,但是探索了一辈子,却找不到答案,追究起来,就是这些大人们不懂得分解。

释尊成佛后,指导弟子们要回到小时候的心情,先分解「自己」,不要空谈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先低下头来,好好分解自己的身和心。如果对自己的身心都不了解,如何能了解他人?如果不能了解自己,如何能了解宇宙?所以,释尊要我们回到自身,认真地看清自己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原来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成分,这六种成分称做六根;人除了六根之外,没有其他的成分了。释尊指出,我们必须先看清自己这六根的习性,好好将之降服,而后才有可能体证真理、灭除苦恼。释尊的出世就是对苦难的众生,指出修行的次第和体证真理的方法。他入灭后,弟子们便把释尊四十多年所教导的正法结集成《阿含经》,使我们有幸在今日继续接受佛陀的教诲。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就好象有一个人,来到一个空宅,捉到了六种不同的动物。第一种是狗,其次是鸟,其次是毒蛇,其次是野干(狼类),又其次是失收摩罗(鳄鱼),最后是猕猴。他把这些捉到的动物,用六条绳子绑在一起。

那只狗,喜欢跑入村庄。

那只鸟,喜欢飞向天空。

那条蛇,喜欢爬进洞穴。

那只野干,喜欢躲在坟冢。

那只鳄鱼,喜欢游向湖海。

那只猕猴,喜欢住进山林。

这六种动物被绳子绑在一起,可是它们各有各的嗜好,各有喜欢的地方,厌恶其他的地方;现在被绑在一起,虽然各自用力,跑向自己喜欢的地方而不能脱离。最后剩下最有力气的动物,拖往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是仍然无法挣脱绳索。

佛陀说完譬喻后,接着说: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

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

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

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

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

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

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

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

这意思是说,一般人的六根都有「野性」,例如,眼根想看美色,耳根想听美言,鼻根想闻香味,舌根想尝美味,身根想触柔软的东西,意根想追求可意的对象;反过来,这六根对自己不喜欢的对象就生起厌恶和排斥的心理。如果我们让六根各自发挥,不去特别规范,各自发展,久了就有一根特别发达,例如,成为美术家,眼根就特别发达,对色彩、形状,有特别的鉴赏能力;成为声乐家,耳根就特别发达,对音色、音调,有特别的鉴赏能力;成为大厨师,舌根就特别发达,对美味、美食,有特别的鉴赏能力。这些美术家、声乐家、大厨师等,虽然某一根特别发达,其他五根好似降服了,但是面对生活时,仍然还是有烦恼的问题,心还是未安。佛陀为了使弟子们进一步知道如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继续以「六种动物」的譬喻作说明,他说:

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这意思是说,这人想要彻底解决烦恼的问题,就要把六种动物全都绑在一根坚固的大柱子上。这六种动物各自用力,虽想跑向自已喜欢的地方,不断来回冲撞,只弄得筋疲力竭,无法脱离,因为被绳子绑在柱子上,最后只好乖乖依着柱子,寂息下来。佛陀以这一譬喻,向弟子们指出如何解决六根的「野性」问题,所以接着说: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 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 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 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这意思是说,要彻底解决六根的「野性」问题,就要好好修习「身念处」:对自己身体的一举一动都要念念分明,时时觉知。训练久了,就能够:眼睛看见可爱的色法时,不会生起贪爱的心理,眼睛看见不可爱的色法时,不会生起瞋恚的心理;同样的,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意觉知到可爱的对象时,不会生起贪爱的心理,觉知到不可爱的对象时,不会生起瞋恚的心理。所以,佛陀要弟子们努力地修行,多多安住于「身念处」,如此,不论六根如何野性,必可驯服下来,就如同那六种动物不论如何奋力挣扎,也终将乖乖依着柱子,寂息下来。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 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1171经,一般称做「六生喻经」。

【一些省思】

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此处指出,修行的第一步要先分析自己的身心只是六根所组成而已,进一步观察自己每一根的性向,并看出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浮现出的贪爱和瞋恨的习性,这些爱恨的「野性」,必须将之降服:将「野性」绑在身体这一大柱子,终有降服的一天。如果日常生活中,不能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就想去看念头、看本来面目,那就不符合佛陀所教导的修行次第,将必事倍功半。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觉察自己的这六根是不是蠢蠢欲动?是不是时时都觉知自己的身体动作?这六种动物只要一松绑,就要立刻绑回柱子上,这六种动物才会死心。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迷于旅游、迷于求法、迷于开示,只要超过了头,就要有所警觉,好好回到「身念住」,将心安顿下来。(《人乘季刊》28卷,第5期,2007) 到处观光像西方, 吃喝玩乐多逍遥, 一天二天十天后, 开始单调觉无聊。 眼耳鼻舌身意: 六种动物到处跑, 此时此刻未调伏, 生到极乐会想人间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离开菴没芭娜帝伽之后,佛陀先去那烂陀,然后再前往鸯伽的一个大城市,瞻波。鸯伽是频婆娑罗王管辖下的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地区。佛陀在那里时,住在满布馥香莲花的伽伽罗湖畔一个森林...

净土圣贤录白话:二十世纪丁菉馨

净土圣贤录白话:二十世纪丁菉馨

丁菉(lù)馨。浙江嵊县人,从事教导学生的工作,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人异常真诚实实。平常有客人来拜访时,待人的立场异常礼貌恭敬。别人嘲笑他迂腐不切实际,也不和人计较。日常平凡生活一贯节俭,虽是粒...

彻悟大师语录:戒杀因果感应(24)

彻悟大师语录:戒杀因果感应(24)

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果知感...

观心念,正行为,快乐其实很简单

观心念,正行为,快乐其实很简单

一度徘徊在佛门边缘,虚度年华,岁月蹉跎。我不知学佛好在哪里?佛说“众生愚痴”,其中一个便是我。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愚痴的我还患了抑郁症。师兄师姐一次又一次来看我,鼓励我恭诵《心经》,恭诵第三世多杰羌佛...

阿那律陀

阿那律陀

学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知道点点滴滴皆不离因缘果报。佛陀对僧众的教育,是希望大家从日常生活中去注意言行,并互相关心、彼此照顾。有一次,阿那律陀不小心将针线掉到地上,佛陀便亲自为他捡起...

在家里供奉菩萨的步骤

在家里供奉菩萨的步骤

摆放位置要注意1、要挑选吉日奉请和安放佛像,而且要怀着一颗虔诚恭敬的心,好的开始是很重要的。2、佛像背后不可无靠,也不可临窗,最好背后要靠实墙。3、佛像不要紧邻厨房和卫生间,也不要正对着主人的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