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音集:精诚相感

精诚相感

昔时印度有一伽蓝,名一松寺,于中止学之僧众,常近二百人左右。去寺不远,有一优婆夷,博学多闻,深信三宝。逐日往寺,依次恭请一比丘,就舍供养,从头至竟,周而复始。其有往者,优婆夷定于斋讫,请求开示法要。由是浅学寡识者,每不喜往应供。

时有一老比丘,名摩诃卢,因晚作沙门,一无所知。可是,威仪齐整,动止安庠。优婆夷见其动静庠序,谓是大智慧者,方有此仪表。遂即礼请供养,食毕施设高座,恭请说法。摩诃卢上座后,因实无所知,无从说起,于此窘迫之时,自惭语道:愚无所知,实苦之本。优婆夷闻是言,便思惟之,愚无所知,乃是十二因缘之本,生死不绝,致诸苦恼,故言实苦。如是思惟反复,即得须陀洹果。

既得果已,即便起身,开藏室门,取毡欲布施老比丘。是时,老比丘即趁机下座回寺。优婆夷取毡出,已不知老比丘何往,寻亦不见,真是圣僧,神足飞去。优婆夷便持白毡诣寺求见,老比丘恐其追寻,遂入房闭门。其师为得六通者,见有人追,谓有所犯,随时入定观察,知优婆夷已证初果,即令摩诃卢出,受其布施。师为说本末,摩诃卢于释疑及惭惶之下,亦证得须陀洹果。

按:凡人修道,要在精诚,精诚相感,自获道果。即如故事中之优婆夷,素来虔诚信奉三宝,逐日斋僧,从无间断,每于斋毕,礼请开示。如是,多闻熏修,思惟功深,竟于学识浅薄之老比丘两句惭愧话下,而得证道果。真所谓精诚至极,金石为开。看来得道似颇容易。

其实工夫非一朝一夕所成,果真工夫至纯青时,不但领悟于三言两语,即使一棒一喝,瞬目扬眉,亦能于之得个消息。至于发惭愧心,本为出家人应有之意念,古德云:出家人,有一分惭愧心,于道才有一分增进力。

所以惭与愧,在唯识学上,为属善心所法。由此可见,学问不管有无,惭愧心不可不发。如故事中之老比丘,可谓一大例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29、贫人烧衣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29、贫人烧衣

29、贫人烧衣做生意的人从本求利投一匹资本下去,希望赚一匹钱回来。农夫辛辛苦苦的耕作,撒下种子必希望丰收回来。有人投资却如买来虚幻的晚霞,看来美丽灿烂但转眼成空,岂不是空欢喜一场?而损失很大。从前有...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 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

53魔考是真的吗?

53魔考是真的吗?

魔考是真的吗?  魔考的观念,不是出于佛教,而是出于一般被称为斋教的民间信仰。  佛教所说的魔,分为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和天魔。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属于身心和环境的冲突与不平衡所产生的现象。要得天魔的...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追寻真实的生活层面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追寻真实的生活层面

追寻真实的生活层面这天,天刚破晓,居士抱着一束鲜花和一捧供果,赶到大佛寺上早课。刚踏进大殿,旁边突然跑出一个人,与居士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到水果被撞翻,忍不住叫道:你这人怎么这么...

推算你以后嫁得怎样 这几个月份出生的女人 命不差

推算你以后嫁得怎样 这几个月份出生的女人 命不差

女人无非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自己以后嫁得好不好,再一个就是看事业发展得好不好,因为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如果选错了人的话,那下半辈子就是在悔恨中度过了。那如何算命你以后嫁得怎样?今天我们就从...

选个房屋上梁黄道吉日 给自己的房子打响第一炮

选个房屋上梁黄道吉日 给自己的房子打响第一炮

上梁,指的是安装房屋顶部最高的一根大梁的过程,在中国,凡事都需要挑个吉日去进行,选个房屋上梁黄道吉日,给自己的房子打响第一炮吧!上梁的目的是为了图个吉利,一般很多的师傅都会选农历含六、九的日子,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