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音集:身安道隆

身安道隆

守成法师著

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须菩提,一为解空第一须菩提,一为著好衣第一天须菩提,前出长者种,后出王者种。所谓天须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其出家后,因不惯佛制出家众之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等淡泊生活,意念退返王家。

一日,佛受波斯匿王请,天须菩提即诣佛所,辞退而还。阿难见此情况,即语之曰:君何辞意坚决,且住一夜,明日再论。天须菩提曰:尊者屋舍,尤为简陋,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一宿,明当还归。阿难曰:但愿君住,今当装饰住所。于是,即往王宫,借用种种座具,幡盖香华,严饰皆备。天须菩提便于中止宿,由是以适身心,意便得定,加以反复思维四圣谛法,至后夜时,即证得阿罗汉果。

翌日,阿难白佛,一夜之间,天须菩提已证圣果。佛语阿难:夫衣有二种,有可亲,有不可亲,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亲近。若损道心,此不可亲近也。是故阿难,从好衣得道,或从弊恶衲衣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所以称天须菩提,为著好衣第一也。

按:修学佛法者,著衣之好恶,并不在其道心之有与无,山林水边之苦行僧,游方参访之云水僧,其衣著等,诚够得上所谓衣云带竹,帽海鞋江,随身二斤半,一钵千家饭,并不亚于佛世比丘之生活。观夫城邑聚落之布教师,大寺小庵之住持僧,其衣食住之富丽,与前者对比,何啻云泥之别。因之,有一份重外表者,赞叹前者道隆,讥嫌后者放逸,其实真明佛法者,了知道悟于内心,非拘泥于外表,如因衣物之好恶,有调摄身心。增进道业,则不妨随各人之所好,以应所需。所以佛化众生,观机设教,所谓法无定法,定法非法,目的唯在了悟自心也。

《涅槃经》上有某比丘久行苦行,不得道果,后至佛所,佛命阿难,将其安住精舍,听任所需,未久即获圣果之故事,与此天须菩提之故事,可谓无独有偶。总之,修道者之资身之物,当崇尚随缘,勿以贪求为是。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禅

佛教故事: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禅

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禅唐代的李翱十分崇尚唯严禅师的德行。他在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唯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然而都被唯严禅师婉言谢绝了。没办法,李翱只得亲身去拜见唯严禅师,去的那一天,正好碰上禅师...

每当大事要静气

每当大事要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写的一副名联。仔细体悟之下,觉得这两句话真实地映照了我们当前的生活状态和疫情形势。“新冠疫情”肆虐,无数医护人员,众多志愿者,他们义无反顾,...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梦财的鹦鹉螺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梦财的鹦鹉螺

梦财的鹦鹉螺我有一个同学,名叫梦财。人如其名,我这个同学天天都梦想着发财,虽然这几年他赶海贩海挣了几个钱,可隔他的梦想还差得老远。他经常约我喝几杯,而后就感叹:什么时候咱也能成为百万富翁啊!你还别说...

李四龙教授: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李四龙教授: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北京大学 李四龙中国佛教史料里保存了大量的舍利信仰资料。内心的信仰,原本是一种隐秘不显的个人体验,但是,这种舍利信仰,竟以最直露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所有在场的人都能耳闻目睹,亲身...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7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7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7】药师禅:人生应当有所敬畏,才不会为所欲为。敬,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坦诚;畏,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灵魂的震撼。贤者畏惧,然无忧虞。知道敬畏,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学会了...

女友出轨怎么办?教你四步感情挽回她

女友出轨怎么办?教你四步感情挽回她

得知另一半偷吃的那个剎那,彷彿末日降临。信任一夕崩塌,而且你无法想像,未来要如何带着那记忆、伴侣有第三者的记忆,继续过下去。该怎么面对以后的日子?去法院打离婚官司,当然是一条路,但你不该先入为主,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