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音集:梵志兄弟

梵志兄弟

守成法师著

昔日佛在世的时候,有梵志兄弟五人,一名:耶奢,二名:无垢,三名:憍梵波提,四名:苏驮夷,五名:弗那。前四兄弟素性乐道,不慕名利。一日,四人议会,拟将一切家务和耕地,交与小弟弗那承管,好让他们入山修道。

天下的事,有愿必成,经过几番兄弟们的磋商,终获小弟的应允,来苦心担当这份家业,以成全四兄的道念。他们四人入山修道,因精进的工夫,未久于道略有领会,亦得些许神通。自从他们入山修道后,小弟弗那看管家务,辛勤耕种,生活也比已往更为宽裕。一日,见佛乞食,弗那急忙盛好白净饭,至诚奉上施佛钵中。过后数日,弗那荷锄往其田中工作时,见其田中所生的苗稼,变成了金穗,皆长数尺。弗那一见欢喜无量,忙于收刈,岂知收刈已尽,赓续还生如初。

未久,国王闻之,亦以为奇。于是遣人收刈,充裕国库,如是一切诸来取者,前刈后生,皆不能尽。尔时山中修道的兄等念言,我小弟弗那,近来生活不知为富?为贫?于是暂且出山回家一看。至家后,见小弟福业殊胜,家道富裕,衣食住,样样华美,便语弟言:汝用何法使家卒富?小弟答言:某日我见佛陀乞食,虔施一钵白净饭后,即得如是果报。兄等闻已,欢喜踊跃。又语弟言:汝今为我等四人,准备四分白净饭团,我等往诣佛所,供养佛陀,以求解脱。小弟立即准备上好白净饭团,四兄欢喜,于是各持一团,往诣佛所。

见佛后,接足敬礼,绕佛三匝,第一耶奢恭敬献上饭团,著佛钵中。佛言:诸行无常。第二无垢亦复敬献上饭团,著佛钵中。佛言:是生灭法。第三憍梵波提,亦复如是。佛言:生灭灭已。第四苏驮夷,亦如是作。佛言:寂灭为乐。四人施佛毕,作礼而还。

至家后,各人共相道出如来所祝之法,凑合正成一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由是兄弟四人,昼夜思维一偈之义,即得阿那含果。而后又共同往诣佛所,求为出家,未久,即得阿罗汉道。

按:我人从这故事看来,布施三宝,福不唐捐,求富贵得富贵,求解脱得解脱。虽说佛世的众生福报大,根性利,但于施时,总得要恭敬虔诚,所谓福慧要于恭敬中求。若以马虎将事,不但不能如愿以偿,反成罪过。尤其末法中的众生,对三宝更加要虔诚尊敬,于自才能获益。说个比喻:三宝犹如一块田,你如下了种子里面,总有一天会抽芽生茎开花结实的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猕猴的正义

猕猴的正义

从前,在一座茂密的深山中,有一只叫拘耆的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在一棵大树上,他非常喜爱他的小乌鸦。乌鸦拘耆常在深山丛林中玩乐,日子久了,竟和一只猕猴做起朋友来,他们的友情非常亲厚。游居在附近树...

省了一元钱,却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丑,太亏

省了一元钱,却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丑,太亏

有一次出门遇到邻居大姐,寒暄几句后,她得知我的目的地距离她很近,诚心邀我一同前往。她的热情,让我无法拒绝。我们边走边聊,很快到了公交站。我正准备掏零钱买车票,大姐赶忙把我包包的拉链拉上,说车费早已备...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心在哪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心在哪

和尚文益有心外出云游,乃向桂琛禅师告辞。禅师道:人皆云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那我且问你,他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说说此石在你心内,还是在你心外?文益答曰:在心内。桂琛笑了:一个四处云游的和尚,为...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龙宫取经的龙树菩萨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龙宫取经的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龙树菩萨是大乘佛学的创始人,中观派的奠基人,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传...

佛陀教你不生气:内外兼顾的修养

佛陀教你不生气:内外兼顾的修养

内外兼顾的修养对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你想要坦荡正大地活于世间,就离不开他人的尊重和肯定。没有高尚的品德,你的生命价值也就大打折扣。有一个人接到了自己一个朋友的电话,朋友说他今天发...

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错如何弥补?

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错如何弥补?

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错如何弥补? 学佛不在时间长短,也不在于起步早晚。(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问: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答: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