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父母的爱:一种伤害

一种伤害

现代家庭中最缺少的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放手。不少父母把对自身生活的所有关注和因为自身身心不健康而积累的过剩心理能量都转移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近日举办的2008儿童发展与道德教育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李正云建议,父母应该给自己更多关注。

孩子厌食缘自关爱过度

据李正云博士介绍,曾经有位女生的父母来向她咨询孩子的厌食症,但心理疏导结果却发现,导致女生神经性厌食的原因,是她的父亲去英国工作后,母亲对她关心得无微不至;被送到英国读书后,父亲也同样对她无比关心,而父母本身关系并不融洽,以至于这名女生承受了来自父母双方的精神压力。除此以外,不少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症等,原因都是父母对孩子过于关心,即亲子关系过分纠缠和亲子分离欠缺,结果导致了青少年的个体分化欠佳。

据有关数据显示,现在70%以上有孩子的家庭,平时的生活重心都是孩子。李正云称,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放手,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恰恰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容易放手。

抚养人自身难堪重压

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不少父母常常把爱理解为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常常是抚养人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压力,而把亲子关系置于家庭关系以及工作等之上。

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孩子的父母,有不少本身夫妻关系紧张,或者职场应对压力能力比较弱,进而通过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

调查还发现,儿童对母亲的依赖程度与母亲的照看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有一个容易相处和具有合作性的母亲,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就是正常的安全型依恋,而如果是一位对孩子冷淡、拒绝的母亲,或者是对孩子完全包办、横加干涉的母亲,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也是不正常的。

给孩子的爱应当淡化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儿童的家庭应该随着儿童的成长,给儿童越来越宽松而有弹性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和家庭的关系应该是自由进出家庭系统,这是李正云的建议。她称,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更需要父母关注自己的生活,淡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尤其是父母人到中年后,更应该关注自己的事业和婚姻。从家庭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个新家庭建立后,就开始了这个家庭的生命周期,直到孩子降生,此时,家庭开始了接受孩子成为新成员的磨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应该逐渐减少,此时,要增加家庭关系的弹性,以容纳孩子的日渐独立和祖父母的日渐衰老。

而随着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则应该替换亲子关系,即开始重新关注中年的婚姻和事业,开始考虑照顾老一代,一成不变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利大于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中国古籍中亵渎佛法遭报的故事

中国古籍中亵渎佛法遭报的故事

《冥祥记》中的七篇记载 (一) 南北朝时,南宋有个尼姑叫智通,是京城简静庵的尼姑,年少貌美,但并不真心信佛。元嘉九年,老尼去世后她也就不信佛了,还俗嫁给魏郡的梁甫作妾。生了一个男孩,已经七岁了。她家...

父爱如山,残阳下的乡愁诉说着无常

父爱如山,残阳下的乡愁诉说着无常

在深冬严寒中,我回到阔别许久的故乡,那一如既往熟悉却又稍许陌生的一切,映入我的眼帘。老树的枯藤与残叶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岁月的无常,我也深深感到时光如水东流逝。到家后,我坐在屋内跟母亲诉说旅途的点...

比丘轮回三世都是虫身,蒙佛点化终成罗汉

比丘轮回三世都是虫身,蒙佛点化终成罗汉

假如自己不愿修行,即便有佛出世,也弗成能有大成就;假如自己精进修持,即便不在佛世,也有可能成就果位。下面这则故事,出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是《法句譬喻经》。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位比丘很贪睡,虽在佛陀...

本不是成才之命 却因放生而功成名就 可见放生的

本不是成才之命 却因放生而功成名就 可见放生的

放生是佛教文化当中的一种活动行为,在佛教文化当中,如果在修行途中积攒功德,那么放生就是最好的一条途径。因为放生并不需要多么严谨的因果机遇,这完全是我们只要愿意就可以去做的一种积攒功德的行为活动。在古...

道家和合术帮我挽回老公的心

道家和合术帮我挽回老公的心

两个人结婚久了,就会被各种生活压力所累,失去了热恋的激情。妻子每天操心家务,失去了婚前的优雅。老公就会开始厌烦妻子,慢慢失去了爱意。那么这个时候妻子该怎么办呢?老公不爱自己这件事情,对于每一个女人来...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初示宗旨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初示宗旨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道: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