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尊者:自然的代价 第五十六回

第五十六回

定力

「定力是转功处,是转乘一切善法的其中一个要点。」大师说:「定力加深力道,一切善法的力量大大加强。用有定力的心去布施、行善、帮助众生,你所造下的业会加强好多。徒儿啊,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吧!」

「要怎么样才能加深定力呢?」

「依《清净道论》的修法,像你梦中的阿明所修的一样。」

「那些定力的修法,全都专注于意门,都要坐着不动才能深入。所有入定都不能动。我比较喜欢阿明修慧的方式,行住坐卧、六根门一切拿来全是功夫,对我来说似乎更有净化的效果,似乎更有力道。到底弟子的理解是否正确呢?请师父指正。」

「师父问你。如果你有两个装满水的水桶,一个同时敲了六个洞,另一个只敲了一个洞,你认为一个洞跟六个洞的出水,那个力道比较强呢?」

「必然是只有一个洞的较强。」

「为什么?」

「因为水力完全集中,没有分散啊!」

「对。心也一样。其实,在佛陀的教法及禅修者的修行体证来说,一心从未有二用的可能。」

「可以我们却是同时看到又听到又」

「那是因为心的速度太快了,才可能好像同时做很多事。」

「哦!」

「当一个修行人入定时,由于心完全处在意门,完全只对着一个目标,力量就非常的大,力道就很强。再用这种力量起观照,所体证的智慧就很深。」

「师父的比喻弟子明白,但弟子似乎总觉得要专注一门总会比较辛苦,用不上功夫。同时专注六门却很容易,反而觉得更能不分心,更有定力。」

「你的情况,就好比一个初学射击的人,面对着有六个红心的靶子。射了一千次,射中红心的机率,必然是射中一个红心靶子的六倍以上,所以自然比较喜欢有六个目标。但你想,一千次全射中六个红心,与一千次全射中一个红心,哪一个红心先被射穿粉碎呢?」

「我明白了。专注一门还是比较有力,因为定力深的缘故。所以,虽然现在我专注六门做得比较好,还是应该训练我最弱的一环,专注一门。」

「正规的修法是如此。」

「还有其他的修法吗?」

「有的。有些人因为过去修过很好的定慧基础,即使未一门专修定,只听佛讲经,只看破灭的水泡,看佛用神通造的金莲花坏灭,观察到佛陀身边用神通造的美丽少女在短时间经历中年、老年到倒下来死了、腐坏了那种种方法而开悟。若有例外的波罗蜜,也就是特殊的灭苦功德,便不一定要照常轨。」

「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吧!我现在连佛都没遇上了。」

「对。例外永远有的,但修行应修成功的因素,不可期盼例外。如果你是例外,你就例外了。例外都有例外的因缘的。」

「但我好像一时间克服不了比较喜欢有六个目标的心。感觉上,那比较快乐自在与没有压力,专注一个目标,一下就感到压力。」

「众生永远喜欢做自己熟悉与胜任的事,但修行提升是一再放下旧有的成功,走向新的、更高的成功、净化。这也就是说,从熟悉走向不熟悉,再把不熟悉训练成熟悉。」

「好像好难。」

「活在当下、放下我、不执着就容易些。你还是可以做你熟悉的。只要心有正见,心就会有正确的倾向,有正确的倾向,心的力量会渐渐往所倾向的方向开发。」

「我应该只倾向一门?」

「暂时用六门,但必须倾向于单纯,对单调的事物、目标学习趋向单纯,慢慢地再专注一门时就不难了。」

「怎样才能不厌其纯?」

「放下我,活在当下。厌倦心之所生起,是因为我们活在时间的枷锁里,常比较过去,梦想未来。活在当下,就能跳出这个枷锁。」

「原来这『放下我,活在当下』有这妙用。」

「还多呢!」

(待续)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没有祈祷,就没有悉地!

索达吉堪布:没有祈祷,就没有悉地!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是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宿恶,明天午刻,将为雷击死。”吴二因为不忍离开老母,求神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

达真堪布: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达真堪布: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达真堪布: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问:请问上师,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如何摄念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宁? 答:若是想摄念自心,让自己安宁,就得有禅定的功夫,这样才能够时时刻刻去关照自己的...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刹那抓住真实,创造真实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刹那抓住真实,创造真实

刹那抓住真实,创造真实孩子拜父母,父母拜孩子,学生拜老师,老师拜学生,丈夫拜妻子,妻子拜丈夫,厂长拜员工,员工拜厂长,朋友之间、社会上所有人之间互敬相爱。这里将呈现一个完全和谐的世界。刹那抓住真实创...

达真堪布:为什么说这个世间没有永恒的快乐和痛苦

达真堪布:为什么说这个世间没有永恒的快乐和痛苦

达真堪布:为什么说这个世间没有永恒的快乐和痛苦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忍,且不能动心,心要如如不动,保持平静。无论面对快乐或痛苦,利益或伤害,健康或患病,甚至生与死,始终一样,心态不受影响。 如...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善恶的一念之间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善恶的一念之间

善恶的一念之间善恶在一念之间,犍陀多以一阐提众生性,因为一念之善,救了蜘蛛一命,仍有得度解脱的因缘,但是又因一念瞋心起,不能同体大悲,终于又把自己推堕地狱。成佛作祖是此心,三途恶报也是此心,怎能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