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24」“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接着上篇分享,佛住乐音树下说法,就是在我们每个人面前说法!佛陀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这个是佛陀说《药师经》的地方,处所成就。“广严城”就是指毗舍离城,毗舍离城与王舍城隔恒河相望,现在的名字叫做巴特拿,就是佛经上面所说的毗舍离城,《药师经》里面的“广严城”。因为土地广,人民的文化高,物产丰富,老百姓生活非常安乐、舒适,国土庄严,所以称为“广严城”。佛陀是在广严城最早为女众剃度,度化比丘尼;佛陀也是在广严城宣布三个月以后会要到拘尸那示现入涅槃;广严城也是过去千佛说过法的地方,有过去千佛说法的法座的遗址;并且广严城也是阿难尊者舍利塔所在的地方,有阿育王为阿难尊者所立的石柱;有猕猴献蜜给佛陀的遗址;维摩居士也是住在广严城;释迦牟尼佛说《药师经》就在广严城之中来说,在毗舍离来说。进一步,“广严城”从广义的范围来说,也可以指我们生活的环境。心迷的众生,内心很污浊,所见到的世界是凹凸不平的,是污秽不净的,是荆棘充满的;觉悟的人呢?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广严城”。我们如果在生活之中,在见色闻声之处都能够转为修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就是释迦牟尼佛正在为我们说药师法门,就是佛在广严城。……“住乐音树下”:1、佛陀在广严城的树林之中说法,这边树林微风吹动枝叶,作种种自然的音声,犹如奏乐一般,称之为“乐音树”。2、“乐音树”是比喻,“乐”就是指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呼吸一呼一吸,好像奏音乐一样,是指息法,是指如来禅;“音”是指我们的精神,是指心法;“树”是指我们的肉身,是指色法。佛住乐音树下说法,就是在我们每个人面前说法,就是在我们身体里头说法。其实,佛住乐音树下来说法,就是开示我们在生活当下的饮食、呼吸、睡眠之中来修行,在生活之中修药师定,来了生脱死,在生活之中来转凡夫五蕴身为琉璃光身。这样子就名为佛住乐音树下。“乐音树”,事实上就是指我们的身体,佛陀就在我们身体里面说药师法门。……今天分享到这里,明天继续和大家分享!●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敬请关注药师坛城网站www.yaoshitancheng.com【<温馨提示:猴年365天2016药师禅文化传播年是从农历的大年初一开始>】

“坛城”顾名思义即佛的殿堂。

药师坛城则是药师佛文化的信仰中心和药师法门以及“药师禅”的修持圣地,具有圣地胜境的殊胜加持力“道场”。

回向:此福愿得一切智,催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涛涌,愿度有海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遍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供成佛道。回向给法界有情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

星光“义工”温馨提示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每天法施”分享,只要大家“坚持”看一年的“药师法门”分享,大家就能明白药师法门和药师禅。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法门(药师禅)“法施”时应遵守戒律,对佛法不具信、未成熟的“众生”不行法施,否则失去对佛法的尊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惟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以前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笑隐大欣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笑隐大欣禅师悟道因缘

笑隐大欣禅师悟道因缘金陵集庆龙翔笑隐大欣(xin)禅师,径山佛智晦机元熙照禅师之法嗣,俗姓陈,九江义门(今江西境内)人。笑隐禅师少时从本郡水陆院出家,十七岁上庐山开先寺礼谒一山万禅师,蒙其指点,前往...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三)

古代经典放生故事四则(三)

母鹿断肠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

实修药师佛法门的一些心得体会

实修药师佛法门的一些心得体会

现在想起为奶奶修药师琉璃光如来延寿法这个事,心中就感慨无比,其中当然最多的是对诸佛菩萨的深深感恩!同时,也有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那就是还是多劝人念佛为宜,不可轻易为人治病、延寿,特别是像我这样自身德...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二集)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二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十二集)  1999/6/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22各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二句:【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八个字就是一段。这篇文字一开始就...

来去皆有因缘

来去皆有因缘

世事无常,万物流转。人生之中,难免有得有失,来去皆有因缘,得失不由己意。因此,缘来则来,无法抗拒。缘去即去,难以挽留。来源:华人佛教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