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罗汉菜:推举鸟王

推举鸟王

僧祇律中说:在许久以前,雪山根底曲山壅中向阳的地方,聚集了许多鸟儿,这些鸟聚集一起便互相议论起来,它们的议题就是:「推举一鸟为王,维持众鸟共住的秩序」。

鸟儿们议论纷纷,不知应当推举谁为王。

先有一只鸟说道:「当推举鸧鸹为王」。

另外一鸟反对:「这个不成啊!为什么呢?它是高脚长颈,很容易犯啄我们的头脑」。

众鸟附和说:「是的」!

又有一鸟说道:「当推鹅为王,因为它的身色绝白,为众鸟们所恭敬」。

众鸟又齐声说道:「这个不成啊!它的颜貌虽然绝白,然而它的头颈太长,并且弯曲,自己的颈尚且伸不直,又怎能纠正他人呢?所以不赞成啊」!

众鸟附和说:「是的」!

又有一鸟说道:「只有孔雀,衣毛彩饰,使人悦目,可选为王」。

后有一鸟出来反对道:「这个不成啊!为什么呢?它的衣毛虽然好看,但它没有惭愧心,并且好胜心太重,每逢跳舞的时候,丑态百出,所以不赞成啊」!

又有一鸟说道:「那么可选土枭为王,为什么呢?因为它白天能安静不动,夜里能尽心看护我们堪当为王」。

众鸟附和道:「可以选土枭为王」!

这个时候有一只鹦鹉,它是很有智慧的,在旁边听到众鸟选举土枭为王,心想:众鸟们生活的习惯,都是夜里睡眠,白天寻找食物。只有土枭生活的习惯,却与众鸟们相反,它夜里不睡,白天死睡一顿,假使选举它为王的话,这众鸟们围侍左右,日夜都不能睡了,那真太苦啦。我今要是说破的话,它一定要瞋怒于我,拔我的羽毛,要是不说吧,眼看众鸟们长夜受苦。我今情愿让它来拔我的羽毛,不愿违背正理良心。主意想定,便跑到众鸟面前,举翅恭恭敬敬的向众鸟们说:「我有话要向诸位说,不知大家愿意听吗」?

众鸟说道:「你有很大的智慧,知识很广,不要认为年老才有智慧能力,你的年纪虽然幼小,但有智慧,随时可以发表意见」。

鹦鹉听到众鸟这么说,即开口说道:

「若依我的话,不选土枭为王。它在欢喜的时候,它的面貌已经吓得众鸟们骇怕,何况在瞋恚的时候,那它的面貌更不可看了」。

众鸟听鹦鹉的话,都齐声说道:「土枭的性情是这样」。于是大家共商说道:「鹦鹉聪明黠慧,堪当为王」。便拜为鸟王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深远,就看我们如何去体会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若我们的内心在修法过程中掺杂诸毒烦恼,修法就没有丝毫之利益。因此欲令自己的善根在修行过程中不被一切恶缘摧毁,三殊胜之清净正行尤为重要。修学禅定也同样如此。

  

我们在讲修学禅定时讲解过善巧运用,因此对修行者而言,禅修时认识妄念并且知道该如何调伏妄念非常重要。因为禅修时初次出现妄念,从某种角度而言非常正常,这一点必须要了解。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在禅修时太过散乱的缘故,可能造下了很大的罪业,因此自己的见解直到现在都没有丝毫之进展。要记住,从某种角度来说,凡夫有起心动念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者而言,懂得如何将妄念转为道用更为重要。仅仅依靠压制妄念,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平静,但对于究竟断除妄念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例如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四周都是毒草,无论往哪一方向行走,只要踩到毒草上,就会引起中毒。此时仅仅依靠拔出毒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将毒草转变成良药。一旦懂得如何转变,即便踩在毒草上,也不会中毒,甚至还能起到治病强身的作用。如同这个比喻般,当妄念起现时,懂得如何将妄念转为道用,比单纯压制妄念更重要。

 

我们天天都在说,贪嗔痴烦恼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能把妄念转为道用,妄念则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辅助。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懂得善巧运用,以及在修行中善巧运用做得有多圆满。若懂得其中的道理,平常修法无论是散乱还是平静,时时都在调伏之中。如果当自己内心平静的时候就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好,散乱的时候就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差,仅仅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或修行好坏,则完全失去了真正修法的特色,也没有真正掌握佛法的窍门。因此欲令修学过程中清净正行不被外缘所摧毁,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要记住,如果禅修仅仅依靠压制妄念,恐怕有时候能成功,有时候未必会成功。一旦不成功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总觉得自己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不大,因此时时都在痛苦之中。若是会善巧运用,无论座上座下有多少起心动念,由于懂得将其转为道用的缘故,内心时时都在喜悦之中。

 

还要知道的是,仅凭压制妄念安住于止息妄念的无分别状态之中,无论是否成功,与解脱都没有丝毫之关系。因为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不在于能否静下心,而在于能否赤裸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和静心两者之间,看似相同,实际上有诸多不同之处。因为心的本性具有一切功德,也就是我们通常讲解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相反,无论心是平静还是散乱,若内心离开了三殊胜法,所行任何善法均无法成办解脱。即便你能压制自己的内心烦恼,安住长达色界禅定一禅的六千个大劫或者无色界禅定的八千个大劫,最终也不能成办解脱。因为仅凭压制妄念,在不具备一切功德的前提之下,修法永久不会成为解脱之因。

 

前两天我也遇到一些修行者说,他认为自己平常的禅定还是挺不错的,因为时时可以在空性以及很平静的状态中安住。当时我问他:“是否由于生活中烦恼太重太多的缘故,为了止息这些烦恼才开始修禅定?若是,你暂时成功了;若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是为了解脱,这样的修行恐怕对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记住。

修行不在于能否静下心,而在于能否赤裸心的本性!

若我们的内心在修法过程中掺杂诸毒烦恼,修法就没有丝毫之利益。因此欲令自己的善根在修行过程中不被一切恶缘摧毁,三殊胜之清净正行尤为重要。修学禅定也同样如此。  我们在讲修学禅定时讲...

星云大师:烦恼不断易生气,六个方法轻松治

星云大师:烦恼不断易生气,六个方法轻松治

问:大师你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  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句话,...

寂志果经

寂志果经

寂志果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耆域奈园。与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俱。时王阿阇世。七月十五日。过新岁腊。与群臣百官俱。眷属围绕。上寂安观。谓群臣言。诸卿当知。如是我修非时愁悒不改...

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高振农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从十六七岁起,由于对人生问题不胜怀疑、烦恼,即倾慕出世,寻究佛法。其后虽转向...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十二节 侮辱与金币的价值对比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十二节 侮辱与金币的价值对比

第二十二节 侮辱与金币的价值对比一年多过去了,佛陀一直住在舍卫城。后来,他经过拘罗王国,回到了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国,在那里度过了雨季安居期后,他又途经婆突里希特,婆罗那斯和安拉瓦克,最后来到了柯沙毗城...

食风:时尚一族非常素(组图)

食风:时尚一族非常素(组图)

素食的好处对追求健康生活的人有着很大的诱惑。 (资料图片) 营养学家提醒,素食有很多好处,但应该注意食物的搭配。 现代人吃素,更多是出于希望健康、减肥或者环保、爱护动物等原因。 但营养学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