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墨家、道家的饮食观

墨子、老子和孔子的饮食理论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

在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涌现出许多学派,它们的代表人物或著书立说,或开展争辩,以百家争鸣的方式阐述与自己学派的学术思想相关联的饮食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派主要有墨家、道家和儒家,其学术代表人物分别是墨子、老子和孔子,他们的饮食理论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

墨子崇尚俭朴的生活,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他的学生,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与一般平民无异。为了解决社会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三患”问题,墨子除了提倡社会互助外,又提出积极生产和限制消费的主张,反对人们在物质生活上追求过高的享受,认为只求吃饱穿暖即可。他反对不劳而食,自以夏禹为榜样,甘愿吃苦,昼夜不息。而且提出一条圣王制定的饮食之法,即“足以充虚增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墨子.节用》)。也就是说,墨家不求食味之美、烹调之精,饮食生活维持在低水平。

哲人老子则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认为治国与烹饪原理是一样的。老子以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没有什么好结果,倡导永远保持极低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老子提倡“节寝处,适饮食”的治身养性原则,比起墨家来,似乎倒退的更远。老子学派的门徒末流既有变为法家的,也有变为阴谋家的,更有变为方士的,他们以清虚自守,服食求仙,梦想长生。

儒家的食教比起道家和墨家的刻苦自制更易为常人所接受,尤其易为统治者所利用。儒学即礼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两部分。礼实际是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一切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是礼的根本,由此制定出无数礼仪,用以区别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确定每一个人应受的约束,不得逾越。乐则是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相互间的妥协和中和,使之各安本分。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的等级,食养的意义。儒家的饮食理论注重礼仪礼教,讲究饮食的艺术和卫生。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饮食和食教的内容,以《乡党》篇的记述最为集中。从这些记述来看,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可谓是“食不厌粗,脍不厌细”,要求饭菜做得越精细越好;“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烹饪不得法,菜肴颜色不好,气味不正,孔子是不会吃的;“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睡觉不能说话,为的是吃得卫生,睡得安稳。儒家的饮食观与墨家正好相反,墨家指责儒家“贪于饮食”,就是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饮食的过于讲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女性多吃樱桃可缓解贫血症状 (图文)

女性多吃樱桃可缓解贫血症状 (图文)

樱桃自古就被叫做美容果,中医古籍里称它能滋润皮肤令人好颜色,美态,常吃能够让皮肤更加光滑润泽。这主要是因为樱桃中含铁量极其丰富,每百克果肉中铁的含量是同等重量的草莓的6倍、枣的10倍、山楂的13...

达真堪布:有众生干扰我,不让我修行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众生干扰我,不让我修行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众生干扰我,不让我修行怎么办? 问:有众生干扰我,不让我修行怎么办? 答:这也是考验你的心态。你好好调整心态,他们就干扰不到你了。自己念一转就行了,一切转为道用,都是好事!我们在《佛...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青春所驾驭不了的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青春所驾驭不了的

青春所驾驭不了的有人说我把我的收藏都捐了是因为我高尚,其实是我走投无路。因为我知道把钱留给子女只会留给他们祸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驾驭不了大笔钱的。人生获得生存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传授获得的知...

地藏菩萨感应录:邪YIN果报菩萨治,悔悟向善得良眷

地藏菩萨感应录:邪YIN果报菩萨治,悔悟向善得良眷

【四川】皈依三宝的张居士2008-9-18我家里供养了地藏菩萨像。现在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若说谎甘愿堕入地狱。说来很惭愧,当年我淫心重,天天上色情网,心智都麻木了,毫无节制地看啊看。有天晚上,无意...

达真堪布: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如何积福?

达真堪布: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如何积福?

达真堪布: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如何积福? 问:修行要积福,积福要供养,要布施,但是没有能力的情况下怎么做呢? 答:佛法里讲的布施、供养,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我们有条件,方便的情况下,可以做实物供养;...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以梨打头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以梨打头

以梨打头有个笨人,头上光秃秃的,没长半根头发。一天一个人拿着梨子对准这光头扔去,一个接一个地,把他的头打得肿了好几个包。笨人不但不避开,反而哈哈大笑。旁边的人见了,就问他说:「你为什么笑呢?」笨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