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崇静尚简

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中国茶艺美学的最高原则,虽然中国茶艺集儒家“中和”之美、佛家“空灵”之美以及道家“自然”之美于一炉,但是“道法自然”是茶艺美学理论的基石我们强调“道法自然”,这就要求通过修习茶艺使人性得到彻底解放,从精神上追求自由,反对心为物所役,从人格上追求精行俭德,率性任真,本色做人。在修习茶艺时,要求动如行云流水,静如苍松屹立,笑如春花烂漫,言如山泉絮语,一举手一投足都纯任自然,发自心性,毫不造作,至真至诚。中国茶艺倡导“道法自然”,能培养茶人自由旷达、潇洒不群、超然洒脱的个性,造就茶人淡定从容、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气质。养成茶人率性任真、不饰造作、真诚处世的人格。

“崇静尚俭”是中国茶艺的人文追求。这里所说的“静”不是外部的安静,而是内心的虚静。“虚”是指心不被妄想和奢望所充斥,“静”是指心不因外部的干扰和诱惑而躁动。

中国茶艺学倡导的“崇静”思想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历代儒家文士都把“静”视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基础。陶渊明追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王维宣称“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白居易的座右铭是“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苏东坡对静的论述更加独到而深刻,他认为“夫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都是在静中证道悟道,在静中明心见性,同时也在静中寻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佛教则把“戒定慧”三学作为修持的基础。戒是止恶修善,依戒资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定即是静,足见静是佛教修成正果,达到大彻大悟的不二法门。儒、释、道三教对静的理解在茶艺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美须静悟”、“道须静修”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茶艺学中所强调的“静”不是“不动”,更不是“死寂”,而是要求茶人通过修习茶艺,最终做到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心如止水”。

“尚俭”是中国茶道的人文追求。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文中的“精行”指行为至诚,“俭德”指有道德修养,善于约束自己。在当前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中国茶艺学倡导道法自然,崇静尚俭,不仅对于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看得太清楚,就容易受伤,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偶尔糊涂一点,这不是胆小懦弱,而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做人的高境界。心胸开阔,自然忘掉烦恼,更淡定从容,懂得珍惜拥有的一...

曹越:观自在的境界

曹越:观自在的境界

问:谁是观自在菩萨?答: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也称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依耳根圆通法门而证悟,并且救苦寻声,大悲应化,广行救度,观世音三个字很恰当地概括了菩萨大慈大悲的特性,称观自在菩萨,则表示这...

佛教故事:摩耶夫人:摩耶夫人 三

佛教故事:摩耶夫人:摩耶夫人 三

摩耶夫人 三摩耶夫人,来到人间的任务,便是为了释迦世尊的宿胎和诞生,她从天上来,任务完毕,又回到天上去了,那是释尊诞生了七天以后的事。因为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正在等等待著,在释尊的抚养过程中,担负起...

静波法师:佛教如何看待我们都想要的名声?

静波法师:佛教如何看待我们都想要的名声?

静波法师:佛教如何看待我们都想要的名声? 静波法师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什么叫声名?就是...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选择一个专注的对象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选择一个专注的对象

选择一个专注的对象一行禅师正念与平和是行禅的目的,因为其需要觉知,所以我们使用了了分明的呼吸、行走、数数及含笑。这四种要素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力量,他们就居住在我们身内,并显示着那觉察与全知的心之存在。...

陈大惠采访:夜总会毒害我一生

陈大惠采访:夜总会毒害我一生

陈大惠采访:夜总会毒害我一生 过去,一个堕入风尘的女子,虚荣、羞耻、自卑、淫乱、恐惧,不堪回首的生活;现在,她说,只要还有执迷不悟的女孩子,不顾人格,贪图享受,堕落风尘,那是往火坑里跳啊,只要世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