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佛心行禅:获得更多新鲜空气

获得更多新鲜空气

一行禅师

再经过几天之后,试试做这样的改变:

步行时,在每一次出息中多走一步。

例如,你原来正常呼吸之韵动是2-2,

那么换成2-3走走看,并且重复四、五次,

然后再回到原来的2-2类型。

当你出入肺部的空气较平常来的多的话,

会使你感觉更健康。

在平常的呼吸中,

你从不完全地将肺部中的空气排出,

总会有一些积囤的空气遗留在肺的底部,

而当你在出息时,

能多走上一步,

那么这些空气则会被排挤出。

但也不要超量地来做这种动作,

四至五次就够了,

再多了便会使你感到疲惫。

因此四、五次之后,

便要回复为正常的呼吸韵动。

再过约莫五分钟后,再重来一次。

请记住,是在出息时多走一步,

而不是在入息时。

这样实行着几天之后,

你会想要在入息时也增加一步。

你的肺似乎向你说着:

「如果我们能采取3-3的呼吸韵动来取代2-3的韵动,我们将会非常高兴。」

试着这样做看看,

但必须要在那种意愿很明显时做。

那么这种改变将使你感觉很好。

然而,要记得只能做个四、五次,

就得回复2-2的韵动。

几分钟后,先从2-3韵动开始,

然后再做3-3之韵动。

数月之中,你的肺将会更为健康,

且你的血液循环且将更为顺畅。

昔日的那种呼吸习惯将会改观。

例如,从2-2的韵动变成3-3的韵动,

并成为你行禅时

新的正常呼吸韵动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圣凯法师散文随笔:自在观音

圣凯法师散文随笔:自在观音

自在观音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难得的缘份。每天都有很多次经过观世音菩萨面前,有时会进行礼拜瞻仰,用自己虔诚的心跟观世音菩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所有的佛、菩萨中,我最喜欢观...

地藏菩萨成就你的菩提大愿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佛又跟观世音菩萨说:“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佛又跟观世音菩萨说,在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有那个想修行的、想了生死的、想做善事的善男子、善女人,或者想利益众生的,发大慈心帮助别人、要救度一切众生苦难的;或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或者想出离三界,这都是菩萨,这是发菩提心。

不管男人女人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广大心,就是咱们学《华严经》经常要我们发愿发大心。总的说,救度一切众生苦难,想成佛,或者想离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但是这就要去执着,得无执着。

等你有什么力量把这个愿满了,满足了这个大愿——发了愿就想成就,使这愿满,这个愿都很大的——如果自己感觉着恐怖,因为满足不了,那没关系,你就念念地藏菩萨好了。

“是诸人等”,若能见到地藏的形像、闻到地藏的名号,“至心归依”——我们念“南无地藏菩萨”,就是归依地藏菩萨,“南无”就是翻“归依”,你念“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念念归依地藏菩萨。

或者听到地藏菩萨名号,诚诚恳恳地归依;或者是用香华、衣服,一切宝贝东西,饮食,供养瞻礼地藏菩萨——以这个供养心、功德心,你前头所发的大愿都能圆满,“所愿速成”。

你不是想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吗?你不是想证得无上菩提吗?这个大愿都能很快成就,障碍消失。每天发愿我们的善根增长,就满足了你,地藏菩萨能够加持你,成就你的大愿。

这样做,地藏菩萨能够加持你

地藏菩萨成就你的菩提大愿【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

这样的您就是观世音菩萨

这样的您就是观世音菩萨

这样的您就是观世音菩萨 每个人都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 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大慈大悲; 每个人都是善巧方便的观世音, 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善巧方便; 每个人都是智慧无碍的观世音,...

长春在家平台:性淳师兄心得分享

长春在家平台:性淳师兄心得分享

长春在家平台:性淳师兄心得分享 打七缘起我以前做直销的工作很多年,这种工作总是会不断地膨胀人的欲望:金钱、房子、名牌和好车,这就是这个行业的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对象黄了,也是因为钱,从此人生陷入了最...

《学佛群疑》06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学佛群疑》06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所以,原始时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比较才有了鉴别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比较才有了鉴别

比较才有了鉴别没有比较的事物是无法鉴别它的好坏、美丑、善恶、真假的,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北方有一个名叫波遮梨国家。这个国家有史以来,从没有鸟类生活过,当地人也不知道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