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你不生气:减少痛苦

减少痛苦

当一个人想要转化自己的愤怒时,有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总的来说分为三步:学习,反省,改过。可以多读一些经典,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方向。当你掌握了基本的常识后,你就可以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对于那些带着怒气的言行和举止,要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在晚上睡觉之前,你可以想一想自己一天中的言行举止,细细地思考,最好能够记录下来,这样,你就会发现哪些地方是需要改正的。只要努力学习正确的修行,每个人都是可以转化自己的生活的。

想要不愤怒,想要快乐,就要减少自己的痛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说了一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或是做了一些让我们生气的事,这时,我们本能的反应是变得愤怒,同时产生反击的心理,通过说话或做事,让别人也生气,似乎这样我们才会好受一些,才能把自己的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然而,人们应该知道,这样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糕,因为两个人都在增加对方的愤怒和痛苦,结果两个人都变得更加愤怒,更加痛苦,谁得到了好处呢?谁也没有。有人就曾经说过:不要忘记,在我头痛发作的某些时刻,我曾极想痛打另一个人的额头的同一地方,让他也受苦。

有一对夫妇,两人都是聋哑人,丈夫每天在街角摆摊修车,妻子则在家料理家务,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互相照顾、体贴,生活很和谐,因为他们都有同样的身体缺陷,难以和正常人交流,但他们之间可以用手语交流。可是没想到,一年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丈夫在外劳作一天回到家里,妻子不但不表现出高兴的神情,反而不断找麻烦,为一点点小事就摔门砸东西,做丈夫的非常生气,心想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本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更何况自己出外摆摊,那么辛苦,都是为了维持家庭的开销,但妻子一点也不理解,实在是太蛮横、太不讲理了。这状况越来越糟,最后竟发展到两人要谈论离婚的事情了。

有一天,男人的修车摊迎来了一个客人,这人正好是他当初就读于聋哑学校时的老师,偶然的相遇,使老师和学生都很高兴,闲聊之余,男人不禁摇着头说起了自己的家庭矛盾,这位老师很想帮助自己的学生,毕竟,两个身患同种残疾的人能够走到一起是不容易的,他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对夫妻走到最后一步。于是,当天晚上他就和学生一起回了家。看到丈夫带回客人,妻子没好意思做出不礼貌的事情,但她的态度依然很冷淡,这位老师立刻感觉出学生家里压抑沉闷的家庭气氛。他决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对夫妇。这天晚上,这位老师没有多说什么就走了。

第二天,这位老师估摸着学生已经出门摆摊了,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刚开始,学生的妻子不太配合,不过,这位老师的和蔼和耐心逐渐赢得了她的好感,她慢慢开始用手语和这位教师交流。经过一个上午的交流,这位老师才明白,学生的妻子之所以烦躁而粗暴无礼,主要是因为觉得丈夫很少关心自己的感受,她成天独自呆在家中,没有人说话,好不容易把丈夫盼回了家,丈夫还一副不愿搭理自己的态度,她开始只想用发脾气的方式引起丈夫的注意,但她发现丈夫不仅不理解,反而嫌她烦,这一来她就更生气了,渐渐地,她居然养成了发脾气的习惯,似乎只有向丈夫发一通脾气才过得下去,而她越是想引起丈夫的注意,就越会招来更大的争执和吵闹。情况一天天变坏,最后已经完全失控了。她很痛苦,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这时,即便她想和丈夫和解,也做不到了。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这位老师又找到自己的学生,语重心长地和他谈了一次话,用适当的方式转达了那位聋哑妻子的意愿,最后这位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他是否还在乎自己的妻子,是否还在乎他们的家庭,是否还愿意积极地挽救他们家庭。

男人低头想了很久,哽咽声越来越大,看得出来,他不想失去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他也从来没想到,原来妻子发脾气是因为自己太冷漠了。刚结婚的时候他倒还记得关心妻子,时间一长,就把这一点忽略了,妻子发脾气暗示自己,但自己却丝毫感觉不出来,还以为妻子只是在向自己发泄生活的不满。他们两人就这样互相刺激、互相撒气,心里的怒火越来越大,痛苦也越来越深。

所以,生气时,人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愤怒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别人让你感到痛苦,那么你就需要回到自己的痛苦当中,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痛苦,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不说任何话,不做任何事,这是因为,由于怒气还未消散,人很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这就会造成更大的痛苦,不仅对别人而言是痛苦,对自己来说也是痛苦。但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更愿意抓住别人不放,用各种方式刺激和抱复别人。

如果你遇到一起抢劫事件,有一个人受了伤,劫匪逃跑了,你首先应该做的当然是救人,如果你把受伤的人丢下,跑去追劫匪,那很可能当你一无所获地回来时,受伤的那个人已经死了,你会发现你的行为非常不明智。两个人针锋相对地赌气时,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回到自己的内心,不能明智地思考,却非要再骂对方一句,或是再打对方一拳,那你就丝毫也没有抓住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你要使双方都平静下来,特别是使自己平静下来,否则,你比上面那个事例中的劫匪好不了多少,因为你使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我沿着弗赖堡的一条缀满阳光的街道慢慢行走。这是一个位于德国西南部风景如画的小镇。春天提前而至。不用多久,这里附近的黑森林林就会充溢着成群的游客。那里有著名的美景,当然还有布谷鸟时钟。那时候我十九岁,...

马尔康·坎培尔爵士的故事

马尔康·坎培尔爵士的故事

世界第一的赛车选手,最热衷的兴趣是找寻宝物。提及美国空军最杰出人物艾迪。里肯贝克,就不禁令我想起马尔康。坎培尔爵士。某次的晚餐会上,我坐在他们二人之间,他们的态度是那么的沉静,说话的语调也极为温和,...

离众修行

离众修行

离众修行昔日,佛陀在罗阅祇国的灵鹫山中,为天人、国王及大臣宣说微妙法意。众人中,有一位比丘的个性非常刚强勇猛,佛陀观察其因缘后,便派他至有鬼神的山谷中修行。佛陀教导他于树下打坐,修数息观,借着观察气...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七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七卷

玄奘法师传第七卷这时,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国王麹文泰,因早听说法师西行的消息,已派了使者,先在伊吾探访。这天,高昌使者正欲返国,恰巧遇上了法师,立刻飞马回报国王。国王听说后,马上派遣使者通知伊吾王...

适当辟谷的几大好处 不仅抗癌还减缓衰老

适当辟谷的几大好处 不仅抗癌还减缓衰老

辟谷原是道教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后来传入民间后就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养生方式,它不仅能够排毒养颜,还能提高抵抗力、减缓衰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适当辟谷的几大好处。辟谷根据进食的多少可以分为适当辟谷、...

证严法师:二十亿比丘的故事

证严法师:二十亿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那么多人闻法开解,很快地证到罗汉果位,而他是高贵族姓的子弟,又自认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