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心静自然禅:态度决定宽度

态度决定宽度

态度决定我们对事物的热爱程度。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干的事业没有高度热忱的话,那就最好别去做这件事。态度是人生行动的温度计。好比生铁要放在一定温度的熔炉时才能达到融化的效果一样。

态度是可以改变的,但我们最好是在要去做这件事物之前,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漠视,让态度把我们的激情充分调动起来,激情是人生的催化剂,用激情去做事,再艰难的事物也会被激活的。

态度是用认真作骨架的。改变态度,就必须始终把认真贯彻到底,任何有价值的态度改变,都不会脱离认真的胚胎。

我们应该明智地看到这一点:改变态度,是我们在遭遇到曲折的时候,需要认真面对现实,所选择的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论怎样,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当你热衷于去做好这件事的时候,这件事的成功率就非常大。

态度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意识。每每当我们心灵受到刺激的时候,态度就会转变。这时候的转变往往有两个方向;一是重新开始,振作精神,另辟蹊径;二是就此消沉,麻木不仁。

改变对事业的态度,我们应该纠正三心二意的心态。我们必须执著在一个点上,持之以恒发展下去,结果终有厚报。

燕子以自己辛勤态度,衔泥筑巢,它成功了;而浮云终不能遮蔽天空,它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这是自然物象形成的两种不同态度的结局,人生也是这样。

我们必须闯过态度的狭隘关口。人生须豁达、大度。可是我们这种豁达和大度的心境并不为许多人长时间拥有。因此,我们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直有着好的心态去处理每一件事,态度是有起伏的。但是我们人生的主基调必须牢固,即使有波荡起伏,只要我们态度的根基还纯正,那么事情终究是会做好的。

懒惰的态度,造就邋遢的事业;勤奋的态度,创造美好的事业。

改变态度,在你忧郁时,注入希望;在你犹柔时,注入果断;在你得意时,注入谦逊;在你苦难时,注入奋进。态度决定你生存;生存,取决于你的态度。

态度是一种本能的情绪。但这种本能的情绪是被我们人生的基本素质所左右的。态度每每向外界透露出我们心灵的观念。这种心灵的观念是我们思想修炼的结果。所以,态度取决我们的人文素养。高尚的人有高尚的态度,卑劣的人有他卑劣的态度。态度决定着我们人生选择的方向。

带着情绪去做事情,所做的事物就必须打折扣。情绪在主导着我们态度的本身。有很多人在没有去做事情时,首先就被自己的态度给打倒了。这样就会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化,当我们与自己的心态纠缠不清的时候,即使眼前的事物很明朗,我们的视线也会变得模糊不清。

用认真的态度去做一件事,我们的精神会高度集中。工作的精力全神贯注集中在一个点上,智慧的能量就能够充分爆发出来。如同阳光下放大镜,把光集聚到一个点上,就会让火柴头瞬刻燃烧起来!由此可见,态度的能量爆发,是调动优秀思维的驱动器。不要放弃我们高度热忱的态度,良好的态度维系着创造事业的生命力。

态度是绷紧我们做好每一件事情的神经。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禅宗大德故事:拥有选择与回旋的余地

禅宗大德故事:拥有选择与回旋的余地

拥有选择与回旋的余地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

释门法戒录:称名十万 甘露灌顶 (宋 契嵩)

释门法戒录:称名十万 甘露灌顶 (宋 契嵩)

称名十万 甘露灌顶 (宋 契嵩)宋朝释契嵩,号潜子。头上顶着观音像,口中念菩萨圣号,每天念十万声。亲见观音菩萨用甘露灌他的顶,从此他对世间的经书章句,不学便懂得。著作有《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

挽回婚姻的技巧有什么,怎样去挽回婚姻

挽回婚姻的技巧有什么,怎样去挽回婚姻

其实挽回婚姻的技巧上,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挽回不同的人的技巧也和其他的人有很多不同,要根据对方的性格来制定不同的挽回策略。例如,如果对方是感情用事的人,可以用感情用事的方法来打动他。这是实用的...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华严祖觉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华严祖觉禅师悟道因缘

华严祖觉禅师悟道因缘眉州(今四川眉山)中岩华严祖觉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嘉州(今四川乐山县)人。祖觉禅师自幼聪慧非常,大凡书史,过目成诵。但是对佛教因为不了解而心怀恶见。他曾经著书立说,...

斌宗法师:智者大师对我国佛教的一大贡献

斌宗法师:智者大师对我国佛教的一大贡献

智者大师对我国佛教的一大贡献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为智者大师圆寂一三五八年纪念于法源寺佛教传入我国已二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上,经过时代的演变,其间兴替不一。现在仅就发展的步骤及各方面的贡献而言。...

女子百般色诱,小和尚宁死不从自杀身亡震动全国

女子百般色诱,小和尚宁死不从自杀身亡震动全国

有一位比丘,少欲知足。安陀国有一位大富长者,生了一个男孩,想让孩子削发,准备为他选一位好师父,长者比较丘说:“我这个儿子想让他削发,请求大德慈悲度脱!”比丘用道眼观察迟疑这男孩,知道男孩削发之后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