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生死泰然

死亡是历来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但是时代的进步,“生死学”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其实,人间最大的问题,一是“生”的问题,二是“死”的问题。

生要居处,死要去处;有的人为生辛苦,有的人为死挂念。佛学就是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你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你死的问题。只是因为人有“隔阴之迷”,换了一个身体就不知道前生后世,因此自古以来对生死茫然无知,成为天下最难解决的问题。

其实,人之生也,必定会死;人之死后,还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环形的钟表,如圆形的器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死只是一个循环而已,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也不是开始,收也不是结束;开始中有结束,结束中有开始。

在佛门里,有许多的大德高僧,他们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生要欢欢喜喜而来,死也要欢欢喜喜而去;因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有休止啊!

从历史上看一些禅者,有的田园荷锄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终;有的吹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东门西门,向亲友告假而去。所谓“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来去去,根本就不用挂怀。正如衣服破旧了,要换一套新衣;房屋损坏了,要换一间新屋;连老旧的汽车都要淘汰更新,何况人的身体老迈了,怎能不重换一个身体呢?

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说:“笑剧已经演完,是该谢幕的时候了!”他对于死亡表现得潇洒自在,毫无依恋;哲人卢骚(Jean-JacquesRousseau)临终时安慰夫人:“可别伤心,你看,那边明亮的天空,就是我的去处!”真是自在人生的示范。

死亡不足畏惧,只是死亡以后就像移民一样,你到了另外的国家,你有生存的资本吗?只要你有功德法财,你换一个国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现在社会上有“安乐死”的说法,其实“安乐死”是要比“痛苦生”还要好很多!快乐人生当然畏惧死后痛苦,如果“生死一如”,又何必“贪生怕死”呢?

佛教净土宗称死亡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游,或是搬家乔迁,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吗?所以,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的转换,是一个生命托付另一个身体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要处之泰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草籽中的禅机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草籽中的禅机

草籽中的禅机禅者放旷于天地之间,其心如白云一样自在安闲,任意舒卷,毫无挂碍,随遇而安,渴望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在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等天凉...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福德绵长健康长寿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福德绵长健康长寿

索达吉堪布:如何才能福德绵长健康长寿 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福德绵长、健康长寿,如何才能得到? 索达吉堪布:人一生的福报是有限的,它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如果不珍惜而肆意浪费,一旦福报享尽了,就要遭受莫...

佛陀箴言:生死轮回是如何形成的?

佛陀箴言:生死轮回是如何形成的?

【经典介绍】《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说戒律为常住真心所显现,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是佛临涅槃前的终极教诲。众生因不能如实...

【收藏版】2024年 藏历理发吉祥日

【收藏版】2024年 藏历理发吉祥日

阿松上师关于理发、剪掉的头发如何处理的重要开示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貌随心变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貌随心变

貌随心变莆田林生霈言:闻泉州有人,忽灯下自顾其影,觉不类己形。谛审之,运动转侧,虽一一与形相应,而首巨如斗,发鬔鬙如羽葆,手足皆钩曲如鸟爪,宛然一奇鬼也。大骇,呼妻子来视,所见亦同。自是每夕皆然,莫...

佛化沙门度七比丘

佛化沙门度七比丘

从前,有七位比丘一起到深山里修行参道,然而历经了十二个寒暑,还是不能与道相应。一天,七人共坐一处,讨论是否要继续修行。一位比丘首先说道:「我们出家修行不畏艰苦,不惧寒热,不但放弃了世间种种享乐,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