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心静自然禅:天空的呼唤

天空的呼唤

鸟儿飞出巢穴时,鸟巢虽然空置了,但独立给了鸟儿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

独立是自由的选择。是我们摆脱依赖,形成自己人生境界的美好途径。我们完全的生存状态,是从独立开始的,因而,坚定独立的信念,是我们赢取最佳生存的先决条件。

孩子脱离母亲的怀抱是一种独立,独立选择了生存,从宇宙天体的分裂,各大星系形成独立的体系,我们所感受到的启发,那就是独立释放出的自由元素,使生命得以延续、壮大。

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生活里,独立精神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经常锻炼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甚至小到每一个细节的家务劳动,都是我们积储独立能量的大好时机。

我们要学会从冲破安乐窝的关口,去寻找独立的精神。刚开始的独立是伴着恐慌而来的,我们会遇到许多磨难、挫折、屈辱,但往往这些由痛苦磨砺产生出的泪水,是我们所得到的宝贵的独立源泉。

独立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没有坚持支撑的独立,是不能长久的。

不要让金钱支配我们独立的人格。我们的独立首先应该建立在精神上的,精神是我们独立行动的支柱。

独立有时要把我们逼到绝境的地步,这正是我们获取真正独立的关键时刻;绝境逢生,把独立坚持到底,无限的光明,就会从绝崖的缝隙里放射出来。

独立需要勇气来支配。要敢于切断生活物质的来源,要在灵魂都感到饥饿的时候,测试自己生存的依赖性和承受能力。独立需要经常这样的锻炼,就像婴孩断奶时所要忍受的痛苦一样。

独立不是盲目性的冲动,它是有心理准备的,是有正确目的和行动方向的。它就像刚学会飞出巢穴的鸟儿,必须有一段适应的时间,然后才能展翅高飞。

独立是自由还给我们的幸福。

独立必须摆脱依附。独立的境界是单一的。就像一座孤独的山峰,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风雨的打击。独立的个性是打造出来的。它在压迫我们的神经,以致到我们无法承受的时候,仍然不会放过我们。

对独立形式的解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接受独立的挑战。另一种是被迫接受独立的压力。出自自愿者,大多生存境遇比较困难,他是被困境挤兑出家门的,所以必须选择独立生存。而被迫者,大多生存境遇比较优越,他之所以选择独立,是由于各方面的自然规律迫使他必须走出家门。然而,不管哪种方式,独立都是制造你成熟思维的生成机器。只有你选择从依附的门槛上离开,世上才有属于你自己的真正家园。

独立意谓着强盛。就好比永恒的太阳,它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万物围绕着它生长、运动。

越是有着强烈的独立欲望,其独立个性越加鲜明。坚强的独立的个性,是我们搏击人生风雨的灵魂支柱。就如同钻石,要走出深埋的顽石,经历高明工匠的打磨后,它才显得尊贵,才更有收藏的价值。

溺爱的摇篮里,是培育不出独立的笑声的。在生活中,孩子的愿望往往是独立的,但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心态是依赖着的。因此,一但孩子脱离母亲的怀抱,脱离早夕生活的家园,依赖心便急剧狂跳出来。

在动物世界里,苍鹰的独立性很强,所以它翱翔于天穹深处;麻雀的群居相互依赖意识性较普遍,导致它们飞行的高度有限,而且很容易遭受到强悍飞禽的攻击。独立应该有苍鹰般鲜明的个性,才会不断呈现出人生的高度。

要真正独立,才能真正拥有;要真正拥有,必须选择独立。由独立采撷的果实是最丰实的。你所拥有的是为你自己所创造的。就像农民收获的稻谷,那样实在、幸福!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万物皆有佛性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万物皆有佛性

万物皆有佛性念佛,确是不可思议,感应道交之微妙法。唯以佛念佛,相互垂念,能令久沉畜生,亦思返本还原,契性源本海之机。若非亲遇众生归投之景,实难生信。不谛于诸佛慈悲,显化凡愚之功,乘无缘性功德海,以维...

皈依修学手册:茗山法师:什么叫守五戒修十善

皈依修学手册:茗山法师:什么叫守五戒修十善

茗山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报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爱敬,善名流...

佛教的神通

佛教的神通

佛教徒是否主张神通?这是很多佛教徒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其实,神通不是主不主张的概念,而是成就者个个皆具备的,它是修行证量的表显,是修行过程中的现象,但不是成就解脱的目的,是行持中必然副产物的涌显,凡...

地藏菩萨灵感近闻录

地藏菩萨灵感近闻录

地藏菩萨灵感近闻录 心然法师等编述 梦见延寿 左君履和,二家兄之内侄,左文襄公之曾孙也。素信佛法,兼邃于科学。据言其母夫人平日笃信佛法,持地藏经甚诚!常亲制方药送人,以制药时,辄默念大悲咒,故多神效...

寂静法师: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好命的人?

寂静法师: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好命的人?

著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其实人一生的命运,是由潜意识在默默地主宰。那潜意识又是什么呢?上一次我到北京,见到了一位著名的北京大学心理学老教授。我问他一个问题,潜意识在哪里?他说潜...

弟子供养佛拒受,谁堪受?

弟子供养佛拒受,谁堪受?

《观经四帖疏》中善导大师讲的一个故事: 佛在世时,有一年发生饥荒,人皆饿死,白骨纵横。比丘们都很难乞到食物。 有一次,世尊独自入城乞食,从早上到中午,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只好空钵而归;第二天又去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