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和颜爱语:忘掉自己当下就能解脱

忘掉自己当下就能解脱

恐怕那是为了迎合封建时代的大名、阔老所好,摆阔的和尚首开先河,让人不能不对其艺伎般俗鄙的精神起怜悯之心。而今强调民主的时代,僧侣中仍有等级,不乏所谓名僧知识以此等装束招摇过市,对其时代错误之甚,颇觉可哂,不能不怀疑其宗教良知何在。如此,何异于名妓走花街耶?

亲鸾圣人曰:"烦恼具足之凡夫,火宅无常之世界,万事虚假,无有真实,唯有念佛是真。"

烦恼具足的凡夫,贪得无厌,或嗔或暴,从早到晚牢骚满腹,此种凡夫所思所为,全部是谎言。这个世上,商界、政界、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变。身处激烈动荡的世道,预卜明天何其难。如此世间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没有可信的。然而"唯有念佛是真",忘掉自己,忘掉世事,忘掉一切,以赤子之心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是真实的。这里无憎无爱,无亏无盈,无生无死,忘掉一切,唯有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感谢佛祖保佑!"

亲鸾说这是真实的,要理解这一点绝非易事。明治天皇曾赐亲鸾圣人以"见真大师"即见到真实的号,发现心中的真实,绝非容易。可要说它真的怎么艰深,也不尽然,有一大批叫做"妙好人"、得到信心的人,都是没学问也没修行过的普通商贩、黎民百姓。

石见有一个叫浅原才市的人,他从十五岁开始喜欢听法,哪里有说法的就是赶个几十里路也要跑去听。过了五十岁,他终于开悟了。他是开木屐店的,每天削制木屐时,诗句如泉涌。他用铅笔先记在刨花上,晚上睡觉前再抄到孩子用的练习本上。这样的本册积了三本。檀那寺的院主见到,问:"这是什么?给我看看。写得不错啊。写得好,借我用用。"便拿到东京四处给人传看。人人称赞"了不起!不输当年的妙好人,妙好人今更胜昔"。后来,经过铃木大拙博士整理出版了厚厚的一大本《妙好人浅原才市集》。歌中有:

"不是我成阿弥陀,而是阿弥陀成我。南无阿弥陀佛。"

我虔诚念佛号,结果我没了,世界也没了,只有念佛。忽然一定神,我坐在这里,我是佛呢?佛是我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本起经

本起经

本起经 后汉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详译现变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尼拘陀树下。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已从先佛。净修梵行。诸漏已尽。意解无垢。众智自在。晓了诸法。离于重...

净土法门法语:你这一生吃多少众生肉,你将来生生世世必定要偿还

净土法门法语:你这一生吃多少众生肉,你将来生生世世必定要偿还

1 这个世间人,第一个是造杀生的罪业!为什么会造杀业?因为贪欲。世间人为贪图美味,为三寸之舌,不知杀害了多少众生?2 贪吃,这是一切众生的通病!一般人都贪图美味,为了三寸之舌,杀众生,吃山珍海味,不...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老酒鬼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老酒鬼摔疼后顿悟,受持五戒得解脱

佛陀时代,距祇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陀的弟子阿难时常前往劝谏。我无法忍受这样的限制,所以才不去精舍。老者不听从阿难的劝导,依然如故地饮酒。一日,老者又喝得醉醺醺地走在回家路上,一不小心...

素食养生——佛教饮食之道

素食养生——佛教饮食之道

(一)食不过饱佛教认为,贪求口福,会起烦恼心,而少吃则比较自在,能使人专心修道,锻炼心智。增一阿含经曰: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壅塞,坐卧不安。中国古代中医学也讲究食不过饱,认为太饱则...

王骧陆居士全集 对于庙产兴学之意见

王骧陆居士全集 对于庙产兴学之意见

对于庙产兴学之意见前几天上海寄来中国佛教会发行的一种印刷品,因为中央大学教职员邰某等发起庙产兴学,因此大起反对。我以为双方全多认错了题目。我希望在党国之下有公正的政府、明白的国民,把这问题彻底解决一...

素食养生--眼疾病患病率较低

素食养生--眼疾病患病率较低

素食主义者眼疾病患病率较低素食者高血压性视网膜硬化发生率比非素食者要低得多,白内障等其他眼病的发生率也比非素食者要低。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素食者会摄入更多的豆类、蔬菜和水果有关。医学家经实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