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赞美的艺术

赞美是最好的口德,中国人喜欢戴高帽子,此即从赞美而来。佛教里,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本乃同时修行,释迦牟尼佛因为多修了一些赞美的语言,因此早于弥勒菩萨三十劫成佛。

赞美也要讲究得当与否?赞美得当,则是真实语、如实语;赞美不得当,就是妄语、绮语、盗世欺名之语。例如:联合国际世界佛教总部有一次在台北召开佛教正邪研讨会(首先光说这个名称就叫人费解),大会主席在开会的第一天即大大赞扬大陆某位人士,第一次说他的佛法造诣超过台湾当代的学者专家,第二次又说是超过历史上所有的高僧大德,是为“显密圆通,五明妙谙”的佛门巨匠。如此贬古褒今,死人当然不会出来抗议,但这种自赞毁他、不够真实的赞美,实在不具艺术。

再如现在密教的仁波切,都自称是活佛、是无上师、是金刚法王;把自己视为世间唯一、至高无上、无等至尊、大成就者、唯一胜妙等,不够含蓄的赞美,当然不具艺术。

乃至政治上对领袖的歌颂,例如赞扬毛泽东:你是我们的钢、你是我们永恒的太阳;赞美蒋中正:你是民族的救星、你是我们永久的领袖。世间上本无永恒的东西,如此过份赞美希望,也不具艺术。

赞美要有艺术,要能皆大欢喜,要能实至名归。故而我们赞美唐太宗,只说他勤政爱民;赞美武则天,只说他善于用人;赞美康熙帝,只说他善于融和种族。乃至对唐代的名相功臣,例如长孙无忌也只说他是一代良相,对魏征则说他是有风骨的谏臣等等。

近代画家张大千先生,留了一把很漂亮的胡子,人称“美髯公”。由于大家平日只知赞美他的胡子,反而不提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为此他甚感不悦。有一次,一群慕名者又再大加赞美他的胡子,他终于忍不住说了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孔明六出岐山,希望找一位主帅。张飞的儿子张苞与关公的儿子关兴争相为帅。孔明难以决定,便要他们二人各自称赞父亲的功劳,以为标准。张苞说:“我父亲大喝长阪坡,能斥退曹操的兵将,能义释严颜;在百万大军中取上将首级,更如探囊取物。”关兴因为口吃,一直想说其父关公的事迹,但又说不出来,只有结结巴巴的说:“我父亲的胡子很长。”这时关公在云端显灵,生气的大骂:“小子,你父亲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颜良,一世的英名,你不知道赞美,只说胡子很长。”

因为赞美不当,因此就有此笑话。所以,佛教很重视赞美的修行,不但“礼敬诸佛”,还要“称赞如来”;然而赞美也要得当,否则不免令人有阿谀、逢迎之感,甚至还会如上述所说,徒然遗人笑柄,反为不美!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邪淫恶报感应录:前世邪魔今世缠 父拒孀妇感苍天

佛教故事:邪淫恶报感应录:前世邪魔今世缠 父拒孀妇感苍天

前世邪魔今世缠,父拒孀妇感苍天汝南郡,有一位少年,被邪魔侵害而病入膏肓,家人延医来治疗,医生都束手无策,使得他的父母亲日夜烦恼,忧虑不休。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进门就自己说他善于医治怪病,特地来为少爷...

星云法师:人生不可破的28条天规

星云法师:人生不可破的28条天规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每天要增加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有些居士,刚皈依的时候,念佛、做功课、放生、转绕佛塔都非常好,非常用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功课减少了,再过一年、两年,就什么功课也不念了,只是在放生的时候,随喜一点点的钱,某个HF来的时候,去接个法,去供养一下……

 

    真正学佛的人不是这样的。放生随喜的时候,你是否观察过自己的心呢?是发自内心的随喜,希望这些众生早日解脱、早日成佛?还是希望自己身体好?希望自己有福报?哪个比重更大一些呢?很多人学佛,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就,更没想过要成佛,有的是因为自己很痛苦;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公司垮掉了;有的是因为夫妻吵架;有的是身体不好,想治病;很少有人是因为感到人生无常,怕死而学佛。由于目的不同,真正学习佛法并将佛法运用在生活、工作中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对学佛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没有意识到。学佛就像抓金子,不是可有可无的,真的入门了,抓住的就是金子。

 

     佛经中有个公案说: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拥有一个如意宝。一天,父子二人到一个地方去,路途中父亲累了,想睡一会儿,临睡前对儿子说“你将如意宝收藏好,在我睡着以后,千万不要将如意宝给任何人。”父亲很快就睡着了。这时果然来了几个小偷问这小孩要如意宝,孩子说“父亲说了,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小偷们于是拿了一些糖果给他,并说:“这个如意宝对你没有什么用,糖果却可以马上吃,不如我们交换吧。”小孩终于把如意宝交了出去。父亲醒来,听说儿子因为几个糖果已经把如意宝舍弃了,心里非常伤心与失望。


    学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修心”舍弃了,虽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没有多大利益。对于功课,不要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应该“认真”对待,还应抱着一个长期学佛的决心。世间任何一个大学生要毕业的话,也是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那么,要想真正领悟佛法里那些精深的含义,也自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我们从无始以来,能获得人身,能抓住这不可思议的学佛机会,能有学佛的条件,真的是不容易的,不要轻易放弃。学佛、修心应该像山中的小溪水,长年不断的流。而不应该像开关水龙头一样,用的时候打开,不用的时候关上。这样断断续续,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益处。要时时刻刻去观察自己的心。

也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利益,或一点点的烦恼就放弃学佛,就像上面的那个小孩子一样。到最后,你面临死亡感到痛苦、伤心的时候没有人能救你。


    以前,我只是告诉别人,今天你皈依,学佛可以慢慢来。现在想想,这样不太对的,皈依虽然对他们的今生来世,有很大的利益,但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佛,来世何时再得到这样宝贵的人身和学佛的机会,谁也不知道。所以应该抓紧时间,快一点学佛,早日成佛。每个人的生命是无法自己掌握的,我们不知道生命的过程,什么时候生,不由我们决定,什么时候死,我们也不清楚。所以一定要把握住眼下的时间,把握住学佛的机会,用心去学。

    学佛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修心”,心的本性控制得好,本质就好,外面的伤口也就没什么了。

    “修心”有多重要呢?学佛就像一棵树,而“修心”则是树根,树根是好的,树干、树叶坏了,没关系,缘分到的时候,还有重新长出来的机会。但如果树根烂了,那这棵树就算暂时拥有挺拔、粗大的树干,有茂盛的树叶也只是表面的,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它的“根本”坏了。只有学佛才能保护自己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干扰。现在很多年轻人皈依后,不懂得如何学佛,嘴巴里乱说,不珍惜佛法,这样真的不好。每个人应该时刻观察、保护自己的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自己害怕的、痛苦的事情、病痛、烦恼,这些时候都要忆念佛所教给我们的修行办法。怎样才是修心呢?还是那句话,时刻要观察自己的心。比如说,生气、生病,这样的事情一旦出现的时候,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你一定会使用世间法去解决这个事情,你生气的话,会说是别人不对,才惹你生气,你生病的时候,你会说是天气冷了、食物不干净……你才生病;说这些的时候,你的心是怎么样的呢?再比如,很多人都有人生中自己感觉是最痛苦的事情,也有最可怜的时刻。自己的父母去世了、自己最心爱的人离开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丢失了。当时你可能非常的伤心、绝望、痛苦、烦恼……现在呢?这些都随着时间而过去了,就像风吹一样过去了。能留下什么呢?当时的那些痛苦和烦恼,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意义吗?


     有位修行人曾经说过:“每天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就是学佛”。不要去说别人的事情、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自己每天多观察自己的心,才是最根本的。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

    学佛的人不观察自己的心,不是学佛。每天要增加观察自己的心多一点。有些居士,刚皈依的时候,念佛、做功课、放生、转绕佛塔都非常好,非常用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功课减少了,...

佛陀教戒不杀生——我的素生活之边素边想

佛陀教戒不杀生——我的素生活之边素边想

素食主义者在英文里有两种表述:Vegetarian 与 Vegan。前者是不吃一切肉类及肉制品;后者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除了不吃肉和肉制品,甚至连蛋类食物和奶制品都不吃。不要怀疑一个素食主义者的健康...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何等为正见?谓正见...

面临丈夫背叛夫妻情尽,她如何走出我执挂碍,放下烦恼?

面临丈夫背叛夫妻情尽,她如何走出我执挂碍,放下烦恼?

编者按:陶行知说:“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文中的主人公曾沉溺于情,前夫的背叛让她尝尽了羞辱、难堪、伤心与痛苦,也让她甚为执着差点走上了不归路。学佛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