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北传杂含797(七八五))

正见,梵语 samyag-drsti,巴利语 sammā-ditthi。正见可分为二类,即:

(一)有漏正见,又作世间(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例如: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

(二)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对苦、集、灭、道四圣谛,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成就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之果而转向苦边。是为无漏正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游戏里的杀生偷盗造业吗?

达真堪布:游戏里的杀生偷盗造业吗?

达真堪布:游戏里的杀生偷盗造业吗? 问:现在社会上,无论大人还是学生,普遍都喜欢打游戏,而且游戏里很多都是杀人的、偷盗的。玩这种游戏和真正的杀生、偷盗有什么区别?答:有区别。玩这类游戏不是真正的杀生...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10/12/3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档名:57...

为什么我念佛却没有一点感应呢?

为什么我念佛却没有一点感应呢?

问:我也相信念佛是最大的功德,可是念了一段时间好像生活没有任何变化。请问法师为什么感应不发生在我身上?答:问得挺好。其实感应已经发生在你身上了。我们只要念佛,就得到利益了。至于说没有感觉到任何变化,...

佛教的“六和敬”是指什么?

佛教的“六和敬”是指什么?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

王骧陆居士全集 杀的问题

王骧陆居士全集 杀的问题

杀的问题杀报循环,因果至理,本极明显极平常。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但世人反以为陈腐,或指为迷信,把戒杀放生等文,当作《太上感应篇》同等,不值一看,并且取笑他人不时代化,以为脑筋太旧。要知科学昌明时代...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不要讥笑别人,不要说人家的过失,要从这里做起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不要讥笑别人,不要说人家的过失,要从这里做起

1 佛教我们善护三业,第一句话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讥笑别人,不要说人家的过失,要从这里做起。2 别人说我们的过失,侮辱我们、毁谤我们、陷害我们,乃至于杀害我们,我们决定不能够抱怨。3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