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劳行--十九:若做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为徒劳也

修行 人为利乐有情事,大凡是由两种心生起,一种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种是菩提心。

盖四无量心乃菩提心之基石,因此它们是一种先与后的承启关系,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有断我和执我的不同。从善益上讲,大致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它们又各自有两类:自觉和非自觉。

谓自觉者,指由内心油然而生、不须借助某事某物的相关关系而迫使或促使自己为此利乐有情事,它是一种极其自然的、无需理会任何图报,就能做出的利他事;

非自觉者,它是由于某种牵涉到自己的要害、或是由他人、法纪等对自己的要挟、作用,故而引发的为利乐有情事,此类之事的起念即非自然、纯净。

比如说,社会要求的公众道德,对他人彬彬有礼、不打骂他人等,这也是一种利乐有情的形式。若人人因为顾忌此道德的原则性,害怕触犯而引起众矢之的,因而不得不遵守此道德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做利他事了,那么此种利乐有情事之所为就非由自觉而生,而是出于社会公德、法律等对自己的约束,所以它是隶属于非自觉类。

至于自觉类,其颇似世间之人常说的:天生就是如此。它是由多生累劫的善业因缘而致,为利他事时全然不会考虑个人得失,认为帮助他人是自己应尽的本份,而无其他心态存念。

除了此种利乐有情行为的出发点之外,还有一种非应由修行人所守持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利乐有情是出自于情非得已。关于这个问题,已于前文有所阐述,于此不再冗复。

简言之:其主旨即是因为此等修行人的心态极不纯净,将佛法当作是一种羁绊,把因果当作是逼不得已而需履行的承诺。

他们会由于法轨律仪、而勉强守持对他人的慈悲喜舍之利他行,但往往是极其有限的,有时就只是纯粹出于对自己有所进益的情况下而为的利乐有情事了。还有诸于心不甘情不愿而有所为等,就不一一举示了。

总之来讲,一个真正欲寻求了生脱死的人,就会自觉地去履行法规,内心极其纯净地去帮助其他众生,让其他有情摆脱苦难,以菩提心之驱使带动利乐有情;

而不会心中尚存芥蒂,还有什么疙疙瘩瘩,为自己不去增益他众而寻找理由或借口,或是以不健康的心态、不纯净的初衷去帮助利乐有情。

而菩提心生发的利乐有情,是无相之境所生,做了就做了,毫不为处境所迁,完全出自应该和自然,这就在于与四无量心的不同之处了。

是故无菩提心而利乐有情,是为徒劳之行也。

声明:这是阿王诺布帕母《子必依论》里面的一段,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如果要学习完整义理,请看完整经书。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陈树菊:一个台湾菜贩的慈善

陈树菊:一个台湾菜贩的慈善

陈树菊:一个台湾菜贩的慈善 兔年春节前后,大陆巨富陈光标携数亿新台币赴台发红包,其高调慈善之举引发台湾社会广泛争议;与此同时,陈树菊,台东一位普通菜贩的低调善行持续发酵,经过《时代》与《福布斯》的...

德光太子经

德光太子经

德光太子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五百人俱。尔时贤者赖咤和罗。止顿舍卫国尽夏三月。更新具衣钵着其被服。与百新学比丘俱。所作已办共游诸国。往诣王...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是女鬼还是菩萨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是女鬼还是菩萨

是女鬼还是菩萨曾经听长辈说过一则故事....古早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这师傅的雕刻技巧不错,所以附近一村庄的寺庙,就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的像。可是,要到达那村庄...

海涛法师:我吃素不吃肉,是不是也是一种放生?

海涛法师:我吃素不吃肉,是不是也是一种放生?

海涛法师:我吃素不吃肉,是不是也是一种放生? 问:我吃素不吃肉,是不是也是一种放生?答:当然是,如果大家都不吃肉,就没有人会去抓、去养,这也是个方法;但是你不能说:「我只要吃素就好,不要放生。」这样...

念诵《心经》古今感应事迹(22例)

念诵《心经》古今感应事迹(22例)

念诵《心经》古今感应事迹(22例)摘录自《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一书 印光大师 鉴定 许止净 辑录 郑金坤 语译●清时,江西婺(wù务)源的戴鸿泽,母亲礼敬观音大士,曾制作“救苦膏”布...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最重要的是专心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最重要的是专心

1 佛在《法鼓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的人临命终的时候,身体虚弱,这一句佛号都念不出来,这个不要紧,只要他心里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心里真的想往生,真想亲近阿弥陀佛,只要有这个念头、这个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