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劳行--十九:若做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为徒劳也

修行 人为利乐有情事,大凡是由两种心生起,一种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种是菩提心。

盖四无量心乃菩提心之基石,因此它们是一种先与后的承启关系,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有断我和执我的不同。从善益上讲,大致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它们又各自有两类:自觉和非自觉。

谓自觉者,指由内心油然而生、不须借助某事某物的相关关系而迫使或促使自己为此利乐有情事,它是一种极其自然的、无需理会任何图报,就能做出的利他事;

非自觉者,它是由于某种牵涉到自己的要害、或是由他人、法纪等对自己的要挟、作用,故而引发的为利乐有情事,此类之事的起念即非自然、纯净。

比如说,社会要求的公众道德,对他人彬彬有礼、不打骂他人等,这也是一种利乐有情的形式。若人人因为顾忌此道德的原则性,害怕触犯而引起众矢之的,因而不得不遵守此道德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做利他事了,那么此种利乐有情事之所为就非由自觉而生,而是出于社会公德、法律等对自己的约束,所以它是隶属于非自觉类。

至于自觉类,其颇似世间之人常说的:天生就是如此。它是由多生累劫的善业因缘而致,为利他事时全然不会考虑个人得失,认为帮助他人是自己应尽的本份,而无其他心态存念。

除了此种利乐有情行为的出发点之外,还有一种非应由修行人所守持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利乐有情是出自于情非得已。关于这个问题,已于前文有所阐述,于此不再冗复。

简言之:其主旨即是因为此等修行人的心态极不纯净,将佛法当作是一种羁绊,把因果当作是逼不得已而需履行的承诺。

他们会由于法轨律仪、而勉强守持对他人的慈悲喜舍之利他行,但往往是极其有限的,有时就只是纯粹出于对自己有所进益的情况下而为的利乐有情事了。还有诸于心不甘情不愿而有所为等,就不一一举示了。

总之来讲,一个真正欲寻求了生脱死的人,就会自觉地去履行法规,内心极其纯净地去帮助其他众生,让其他有情摆脱苦难,以菩提心之驱使带动利乐有情;

而不会心中尚存芥蒂,还有什么疙疙瘩瘩,为自己不去增益他众而寻找理由或借口,或是以不健康的心态、不纯净的初衷去帮助利乐有情。

而菩提心生发的利乐有情,是无相之境所生,做了就做了,毫不为处境所迁,完全出自应该和自然,这就在于与四无量心的不同之处了。

是故无菩提心而利乐有情,是为徒劳之行也。

声明:这是阿王诺布帕母《子必依论》里面的一段,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如果要学习完整义理,请看完整经书。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风水大师教你选择搬家入宅吉日

风水大师教你选择搬家入宅吉日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休息的栖息地,它是我们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古往今来,家对我们的意义都格外重大,因此它的拆迁建立落户入住等事宜都很讲究,必须要择吉。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如何选择搬家入宅吉日。一、...

耶律楚材佐政止杀

耶律楚材佐政止杀

耶律楚材是元朝时代有名的大臣,生平无书不读,学问很渊博,尤精通佛教内典,对于术数黄老等学说,也很有研究。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行军之前,每次都要请楚材占卜得失,预言常能应验如神,所以成吉思汗对他十分倚重信...

《楞严经》卷十

《楞严经》卷十

《楞严经》卷十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生灭...

海涛法师:生活很艰难,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够转变?

海涛法师:生活很艰难,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够转变?

海涛法师:生活很艰难,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够转变? 问:我的家族,每一代排行老大,女孩子成家以后,到四十五岁中间就会守寡,而且生活也会变得很艰难,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够转变,让下辈子不会这样子辛苦? 答...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一句恶语,五百世受苦来偿还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一句恶语,五百世受苦来偿还

一句恶语往昔,有一位名叫欢喜的牧人,在离佛不远处,听见佛陀在说法,他就倚杖站立,听佛说法。这时,有一只青蛙也在河边,牧人的手杖正好拄在青蛙背上,皮肉穿洞。虽然遭受此痛,但青蛙很有善心,它想:我如果出...

可享儿女之福的八字特征 晚年幸福无忧 儿孙绕膝下

可享儿女之福的八字特征 晚年幸福无忧 儿孙绕膝下

人的一生年幼求学、年中求财、年老求生,拼苦一生为的就是到老了可以享享清福,有的老人老了可享儿女福,而有的则不能,那从命理的角度去分析,可享儿女之福的八字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1、食伤为喜用神八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