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施主的儿子——供塔发愿 证罗汉果(二)

施主的儿子供塔发愿 证罗汉果(二)

我从此知道,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法,由此更增上了对上师无比的信心。所以,虽然离开上师已有四十几年,但每月中至少三四次梦见上师。一方面自己在晚年能摄受这么多弟子,全靠他老人家的加持。另一方面自己很痛心,今生再也见不到我那白发苍苍、牙齿松动的慈祥上师了。他老人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的第一个细节都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常使我面对几千僧众禁不住流泪。如此离开上师而独在人间,真是太孤单了。虽然在法界中上师仍然观照着我们,毕竟在显现上已离开了我。在此特别希望上师三宝加持四众弟子(Catu Parisa),能通过《百业经》对自己的大恩上师生起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信心。智悲光尊者也说过,印度许多大成就者有些作屠夫,有些作猎人,各自都不有共的、让世人不理解甚至起邪见的行为,当时,受到众多人的诽谤等各种违缘,也没有得到他人的尊崇,只是在圆寂以后,人们才了解了他们的不共成就。所以,现在我们已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千万千万不要生邪见,对善知识的一切显现应以清净心观想对待,免得徒增自己的恶业。)

他情不自禁的走到佛前恭敬顶礼。世尊观察他的根界意乐,给他传了相应的法,当下他摧毁萨迦耶见,获得了预流果位。他又再三祈求出家,世尊问他:可曾得父母的开许?他说:未曾得到。世尊说:在我的教法下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开许方可。他就回家去请求父母,父母也觉得儿子出家因缘已成熟,便开许了。只是嘱咐他:如果你以后得到神通和神变,一定不要忘记我们。得到开许后,他高高兴兴的来到佛前祈求出家,佛陀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授他比丘戒,并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依教奉行,不久,就灭尽了三界轮回烦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得果后,他回去对父母亲眷传法,使他们得了圣果(Ariya Phala)。为报佛恩,他与家人广行布施,其财源如井水一般,求施者络绎不绝。

诸比丘请问:世尊,施主的儿子以何善业生在富裕之家,对佛生欢喜心,并出家证得阿罗汉果?请为我等宣说。世尊(Bhagava)告诸比丘:这是他前的愿力善业成熟故。在九十一劫前,人寿八万岁时,人天导师(Lokavidu)、如来Thatagata)正等觉(Samma Sambuddha)、毗婆尸佛(Vipassi Buddha)出世,他显现无余涅槃(Parinibbana),当地的国王把他的遗体作成遗塔(Cetiya),遗塔里需要一个中轴,国王就宣告其眷属:你们中哪一位财富圆满,就可以让哪一位装中轴。其中一位施主觉得:我一个人不可能,但如果告诉我的亲属,可能还是可以的。便回来跟他的亲戚朋友们商量,他们都说:只要你能发心,我们齐心资助你,财富上可以得第一。亲戚朋友们资助他许多黄金,他得到了第一名。而此时国王心生嫉妒,他自己想装中轴,众大臣也相助,他们二人开始比赛。这时,很多识时务的人劝施主的儿子:不要与国王争比,对你以后前途不利。施主的儿子觉得所言有理,就让给国王装了中轴。国王装了中轴后,塔子内外都很圆满,有很多人以塗香花鬘等对佛塔作种种供养。施主的儿子想:这些发心装中轴的财富不能用在其它上,还是用在佛塔上才应理。就发心将得来的财物全供养了佛塔,之后,他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身相庄严,生于富裕之家,在如来正等觉出世时,能令佛欢喜,并能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他的亲戚朋友问他发了如何的愿,他也如实地告诉了他们,他们也发愿:以此善根,将来令佛欢喜。以此愿力成熟,他现在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其亲属们也对我生欢喜心,并获证了圣是桌,这是前世的因缘。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家乡办丧事时杀生无数,怎么办?

达真堪布:家乡办丧事时杀生无数,怎么办?

达真堪布:家乡办丧事时杀生无数,怎么办? 家乡有风俗,办丧事时大鱼大肉杀生无数。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最好是不要杀生,杀生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但是你若是远离不了这样一种因缘,实在是...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一则笑话:清朝有一老童生,虽步入中年但仍未考中秀才,某年恰与儿子同科。到了放榜这天,儿子被录取,赶紧回家报喜,而他的父亲正在房内洗澡。儿子高声道:“父亲,我已考取第 X 名了!”父亲...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三节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三节

在婚姻中修行 第三节海涛 辑1.尤其母亲为了小孩必须忍受极大的艰苦,作出很大的牺牲,生产时忍受许多痛苦,日夜看顾小孩,不得休息。孩子长大后,会带给父母许多困扰,父母花许多年的时间在小孩的教育和工作上...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五讲)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五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五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这个题目,就用种善因,得善果。大家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节录这几条很好。我把这个大意说一说,不必依照这个文去念。照文念,就显得很呆板。佛在经中告...

第一回:观世音菩萨传序

第一回:观世音菩萨传序

观世音菩萨之事迹,传者异言,即其法相之是男是女,亦多所争辩,此实世俗之未能深察也。夫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印光法师之言曰:观世音菩萨于往生劫中,久已...

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五篇)求学问是一个放

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五篇)求学问是一个放

放下心中的执着点其实求学问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放下很多的执着点,心里就没有罣碍。心里一没有罣碍,心清净了,就长智慧。假如每一天罣碍的是想吃些什么,想穿些什么,想玩些什么,那整个意志都耗在这些欲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