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该如何理解业因果?

索达吉堪布:该如何理解业因果?

问:该如何理解业因果?

索达吉堪布:所谓的业因果,展开来讲广大无边,概括而言就是,众生所造的一切善恶业,无论多久都不会失坏,只要因缘聚合时,必定会成熟相应的果报。律藏中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这里所谓的因缘有两种:一种是导致果报出现的近因,这是比较粗大、明显的,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得到;另一种是往昔所造的业,这是比较细微、隐蔽的远因,我们的肉眼看不到。比如一个人生病感受痛苦,也许就存在两种因缘,一个是近的因缘,如吹风着凉、食物变质等等;另一个是远的因缘,如前世曾杀害、殴打过众生,造了种种恶业。

佛教认为,人们即生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前一世或者许多生世以前的业有关系。不过这种业缘非常隐蔽、深远,世人看不到这种远因,只能看到眼前的近因,不仅看不到这种远因,甚至连想都想不到。所以佛教的因果律非常深奥,一般的人依靠自力根本无法通达。由于受现代教育的影响,现在许多人认为,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是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邪见,也暴露了他们的愚昧无知。

在世俗名言中,因果律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对因果不虚产生不被他夺的定解非常重要。当然,因果律的真实性,并非意味着它是实有的。现在有些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他们认为其他的法可以空,但因果永远不能空。其实这种说法是偏颇的:虽然在世俗中,有因必有果,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在胜义中,因和果都是空性的,只不过这样的空性并不妨碍如幻如梦的显现。这个道理很深,如果对中观、般若有所闻思,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在五蕴尚未达到无余之前,也就是没有趋入无余涅槃之前,业力不会成熟于任何外境上,只会成熟在心识所执受的这个身体上。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牢牢地捆缚,不被业力左右的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佛说业报差别经》中说:“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涅槃经》中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律藏中也说:“无论是虚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处,无不受业果。”因此,只要造了业,就要感受果报,再怎么逃避也无济于事。

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大法则,上至诸佛菩萨、下至恶趣众生,都超越不了因果,就像印光大师讲的那样,“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穷;有的人高贵,有的人卑贱;有的人庄严,有的人丑陋;有的人健康,有的人多病……。为什么会存在这些苦乐的差异呢?就是由于往昔的业不同。换句话说,众生现在的一切苦乐差别,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致。

同样的道理,众生未来的痛苦和快乐,也取决于现在造的业。所以每个人都要慎重取舍因果,按照佛法来如理行持。

——《藏传净土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百喻经-伎儿作乐喻(五十二)

百喻经-伎儿作乐喻(五十二)

伎儿作乐喻原文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王不与之。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世间果报亦复如是。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译文...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小王子当国王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小王子当国王

小王子当国王佛教徒的真应当是依于真理之真、慈悲之真。波罗奈的梵施王有一百个儿子,最小的王子是一位聪明而又有善根的人,他心里想要如何做才会成为波罗奈的国王。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辟支佛,他乘机寻求他的意见...

宣化上人:这样一想,你就没有脾气了

宣化上人:这样一想,你就没有脾气了

  这样一想,  你就没有脾气了。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世诸佛所有愿 菩提树下皆宣说一剎那中悉现前 汝可速诣如来所三世一切诸佛,所发种种的大愿海。佛在菩提树下,统统宣说出来,令众生知道佛所发愿,是...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记前生渐长渐昧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记前生渐长渐昧

记前生渐长渐昧纪文达先生说:亲戚袁愚谷制台,(名畔守侗,长山人,死后称清殷公。)小时同我在一处读书,他说三四岁时,还记得前生的事,五六岁时,恍惚不很记得了,现在只记得前世是一岁贡生,家离长山不远,姓...

如何挽回死心的前女友?

如何挽回死心的前女友?

当很多时候,分手了是因为你曾经在你们的爱情过程中犯下了错误,对方也可能不是因为已经不爱你了,只是觉得在你身上找不到未来可言了,那么你们的爱情最终就会无疾而终。既然你还爱的前女友,那么想办法挽回你的前...

念地藏经的感应

念地藏经的感应

我学佛念佛有一年多了,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以一一述出。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是这么回事,我晚上值班,电脑里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以前也看过,当成看小说一样,消磨时光。因为我觉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