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358、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

答:是不是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关键全在你是否已发了大菩提心。如你没有发菩提心,不论你怎样的受持大乘戒律,不论你对大乘义理有着怎样的了解,都是不能称为大乘行人,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但是菩提心的触发,要先从义理的了解,才算是真正发菩提心,如对大乘义理,没有真正的了解,不说不可能发心,就是发心亦是不算正,所以,解后发心,尤其重要。古德还有这样的解说:“只是了解大乘义理,而不发起大菩提心,慧虽有慧,不过是狂慧;如果只知道发菩提心,而不了解大乘义理,发心虽发,唯增长无明。”无明固然不可能走上菩提大道,狂慧更会可能堕落三恶道中去。所以解义与发心,必须相辅相成,不可有所偏费。

359、为什么说法师讲经要注意次第,就是大乘行人也要经常要去听法师讲经,这样修行才不会走偏?

答:法师讲经要特别地注意,发了菩提心的众生,发了菩提心后,就要修菩提行,初则使其趣于“十发趣心”,继则令其步入“十长养心”,终则令其踏上“十金刚心”。对于这三十心的修学,要一一的解释其次第法用。也就是明白的告诉行人,在“十发趣心”的下贤位,应当怎样的观行,在“十长养心”的中贤位,应当怎样的观行,在“十金刚心”的上贤位,应当怎样的观行。象这样的清清楚楚的教诫,才可说是利己利人的菩萨(合格的法师)。要知道这三十心是入圣位的开始,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如在这阶段的修行,稍微走偏差一点,不但圆满菩提不能证得,就是想要登“十地”亦不可能。但是行人修得如法不如法,就看大心菩萨(法师)对初发心者,能不能一一次第的解说清楚,使他没有错误的前进。如果不替他一一解释清楚,那是很危险的。另外行人,一定要多向法师请益,多听法师说法,这样,才知道修行的次第,从而不杂乱。也就是说,要多请大乘法师讲法。

360、为什么法师总是讲菩萨戒的苦行呢?

答:戒经中说:“见到新学菩萨,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

”了解大乘经律的法师,应当观机逗教的,以自己所了知的,为新学菩萨开解指导,让他们了解大乘经律的内容,奉行大乘经律的威仪,做个名副其实的菩萨行者。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星云法师:如何安排生活?

星云法师:如何安排生活?

如何安排生活?星云大师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

靠吃素降低血脂是误区

靠吃素降低血脂是误区

我为了降血脂吃了一年素食,可是今年体检还是检测出高血脂。60岁的付女士为此十分苦恼。255医院ICU医生于海涛指出,靠吃素降低血脂其实是个误区,他建议市民均衡饮食,控制食用油、盐的摄入量。付女士一直...

净因法师: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净因法师: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不少人以为守不杀生戒,是我们人类对动物或植物界的一种慈善举动,也有人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义。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济将被残杀或痛苦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

什么是佛教徒?

什么是佛教徒?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  ...

营养素食的“四色制度”

营养素食的“四色制度”

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食物主要是供热能,以谷类如稻米、小麦和芋类、砂糖、食油为主,又称“白色食物”;第二类食物主要供应蛋白质,以肉类(红)为代表,包括鱼肉、贝类、畜产品为主,称为“红色食物...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无迹无踪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无迹无踪

无迹无踪无题鸟窠道林禅师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禅思禅悟人的生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我从哪里来,也不知往哪里去。死生之间,只一件事相同,那就是迷惑。人从生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