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忏悔往生类

第三卷 决疑论 忏悔往生类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经造了淫业,要想净除罪障,应当在佛前忏悔呢?还是从自心忏悔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碍佛前忏悔。

问:今世所犯的淫业,固然应当忏悔予以消除。至于过去世中所犯,由于时间久远,早已记不清楚,何必还要忏悔?

答: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直至今日,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四种出生方式,以及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种生存类型,其中的每一种轮回之身都已受生过无数次。种种罪大恶极的事,也已一一造过无数次。如果只忏悔今生的罪业而不涉及往世,就好比是除草而留根。

问:自身行善作恶所招致的因果报应,父子之间都不能相互替代。忏悔自己一个人的罪业都来不及,还要代四生六道的众生忏悔,是不是太迂腐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益他人,这是凡夫的见解。在自己得到度脱之前,先要度脱他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孔子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圣先贤们的利他情怀都是一样的。

问:淫欲确实是生死的根源,不能不断。但出世解脱的法门,都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世着想,晚年再认真修行也不迟。

答:《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到了晚年再修行,就像饿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打井一样。况且能活到晚年的人,眼前也并不多见。举世之人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衰老,又有谁能在活着的时候放下,好好修行呢?

问:末世的众生极其贫穷困苦,而佛国净土中的楼阁宫殿也都是七宝严饰,为什么苦乐有这么大的差别?况且佛视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恩德普施十方世界,让一切众生共享快乐呢?

答:净土与秽土之间的苦乐有天渊之别,这是现在的果报,而造成了这些差异的则是过去所种的因。过去世中,人们都在造杀生之业,唯独菩萨以慈悲为怀。人们都沉迷于色欲,唯独菩萨修持清净的梵行。人们都贪婪吝啬,唯独菩萨乐于布施。在过去的因中,作善作恶既然有天渊之别,彼此不能替代。果报成熟的时候,受乐受苦也有天渊之别,彼此不能替代。譬如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视力比有两只眼的正常人还要好。他的父亲瞽瞍是个盲人,视力连一只眼的人都不如。舜虽然大孝,又怎能将自己过人的视力分给父亲呢?

问:土为台阶,茅草盖屋,才体现尧舜的仁民爱物。玉砌的楼台宫室,正显出桀纣的穷奢极欲。佛既然把三界之内看成是牢狱,何必又要用七宝来作装饰?

答:一个是搜刮天下苍生的财富,一个是利益众生修积的福报,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问:佛国的清净庄严,固然超过人世间一万倍。但经中所描述的净土景象,未免过于夸张,如果一概相信,不是有点荒唐吗?

答:人所能相信的,不过是耳闻目睹,或是自己能想象到的。若是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就会认为是荒唐,何况是无法想象呢?譬如蚯蚓只知在土壤里吃泥之乐,不知苍龙跃出大海,劈波斩浪。又如蜣蜋只知在粪土内滚动粪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凌风翱翔。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只因一念贪财,苦修二十年仍入轮回

只因一念贪财,苦修二十年仍入轮回

江苏省崇明岛(今属上海)高石桥有王氏兄弟二人,长兄已忘其名,小弟名曰和尚,父母双亡。长兄已经娶妻,生育一子,当时正在上海经商。王和尚则自幼好善,心慕修行,自从父母亡故之后,更是识破尘凡,一心想了死活...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

破戒果报故事:善恶之报 丝毫不差

破戒果报故事:善恶之报 丝毫不差

善恶之报 丝毫不差 (后魏 慧嶷)南北朝(后魏)时,崇真寺僧慧嶷,死后七天又复活,说自己和五个比丘在阎罗王面前接受审判的经过。第一个是宝明寺僧智聪,说他一生苦行,专习禅定,得生天界。第二个是般若寺僧...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7.眼里的星斗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7.眼里的星斗

77.眼里的星斗雨季过后,佛陀与阿难陀遍游摩揭陀,在最偏远的地方停下来,为当地修道中心的僧俗二众说法。路上,佛陀时会指着优美如画的山光水色,嘱阿难陀尊者细意欣赏。佛陀知道阿难陀多年来只顾对他尽心尽力...

宝宝爱吃素 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

宝宝爱吃素 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

素食可降低许多疾病,包括:心脏病、结肠癌和乳腺癌。不过,加入素食者行列的第一步是获取正确的咨询。这些指导方针最主要的来源包括:素食食谱、杂志和素食者的饮食分配结构表。家长应与医生讨论孩子是否适合素食...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

清代有个和尚,住在华严庵,日常平凡话也不多,好吃冬瓜,人称冬瓜和尚。冬瓜和尚有一同参道友,叫慧照。慧照和尚照样蛮精进的,每日里佛号赓续。但其石友冬瓜和尚则相反,禀性极好逛街,没事上街散步散步,看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