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愚妇诈死的启示

愚妇诈死的启示

从前有一位青年,娶了一位很美貌的妻子。这位青年对妻子,非常的爱护与体贴,可是他的妻子,对丈夫并没有真情实爱,因为她外边另有一个情人,所以丈夫无论对她怎么好,她都不能满意。

最初还是偷偷摸摸的来往,但时间一久总觉得不能称心。有一次丈夫出外经商,她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却与情夫远走高飞!可是怕他的丈夫回来,找不到她,追究起来怎么办?于是与邻居的阿婆商量说我去之后,请你找一位已死的妇尸代替我,骗我丈夫说,你妇已死。

过了不久,她的丈夫回来了,阿婆就依照该妇说,你的妻子已经死了,你还是节哀顺变,丈夫果然深信不疑,伤心的哭了很久,才料理她的葬事,把它火化了,把骨灰常常带在身边,表示他深情不移的。

出走的妻子和情夫,东跑西奔居无定处,受尽风霜之苦,且情夫也对她没有真情实爱,就感到后悔,又舍弃了情夫,悄悄的回到以前丈夫的家里来说:我是您心爱的妻子呀!青年说:我的妻子已经死了。妇说:那是我诈死,死尸是别人的呀!我不相信,我的妻子明明已经死了,是我亲手办葬事的,怎么是他人的呢?不要骗我你走吧!。无论怎样恳求他和解说,他都不肯相信,坚持自己的意思,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人为万物之灵,有理智有情感,而且有道德有良心,也最奸诈、最残忍,为什么呢?因为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习染理智与道德的善性虽不少,但奸诈、残忍、恶性的恶习也很多且深重。遇何种因缘,便显出何种种子来,所以有奸诈和善良之别。

世间的是与非、邪与正、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法院之原告被告各执一理。必须依法律做为公理所依据才能判是非,是故事事皆有一个公理与真理。否则世界大乱,人天六道皆是虚论。成见乃是人类最大的毛病,不论聪明或是愚痴无能的人都有成见,且牢牢执著,至死不肯认错。反过来说,若无成见,即容易被人左右和利用,而无自己的主张,做事即目标犹豫不决,东风来即西边倒,西风来东边倒如何才好呢?

佛说四依法(1)依法不依人(2)依智不依识(3)依义不依语(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圣者所说的话,纯为天下人民的利益而说,所以没有欺骗没有说错的话,可以相信普通的人即很难说了。多多少少都会有自我吹嘘与名利的渗杂,而且所智所识也有限缘故,依法而不依人。佛即圣中之圣,故依佛所说的法即没有错。

依智不依识,识只是表面所见所闻故不究竟,不实在。智即深入其中之前因后果,而研究到彻底的认识,故要依智而不依识。依义不依语。语如手指、义如月亮,我们应依所持之方向见月非见指。所以要依当时所说的意义,不能依语言而断章取义。

佛说法因人因地而说种种法。许多经典亦有方便而说。是故是依了义之经,不要依不了义之经。譬如,读书有国小初中高中大学。若是死执于国小学识,即不能进步。是故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故事之愚妇骗夫,即指成见误人者大之意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指责别人时,要先承担三倍责任

指责别人时,要先承担三倍责任

指责别人时,要先承担三倍责任一位后生到寺庙里向方丈求教,谈起世态炎凉,颇有感慨:“大师,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请问这是为什么,我该如何对待呢?...

何为三界,何为六道

何为三界,何为六道

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 ,巴利语tisso dha^tuyo。(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51、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 答: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 老鹰之死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 老鹰之死

一只在蓝天翱翔了三十几年的鹰突然感到越来越厚实的羽毛已不能驾驭空中那变幻不定的气流了;嘴上的喙差不多勾住了脖子;就连那双坚如铁、利如钩的爪也不再锋利了。它感到死神正在一步一步地向自己逼近。它感叹岁月...

李密陈情 书千般孝意

李密陈情 书千般孝意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

人生不过像一场雨这么短暂

人生不过像一场雨这么短暂

我们仿佛是在异乡的屋檐下因为躲雨偶然相遇,雨停了,我们又会各走各的路。我只好像一个清贫的主妇安排家计那样,把我们相爱的时间精打细算,守候他的偶尔的失眠和醉酒,等候着惊听天人语。人生不过像一场雨那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