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真修行,还是在逃避现实的烦恼?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

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因此,不要把修行变成逃避现实烦恼的港湾,一时的安宁舒服过后,苦的还是自己。

修行必须从生活问题入手,每一个生活问题都是法门入口,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真正的道场不是道观、不是禅堂,不是共修者的祥和之地,道场就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眼前的念头。

如果你的婚姻有问题,婚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孩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就是道场;如果你工作发生矛盾,矛盾就是道场。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无聊,无聊就是道场;如果你有金钱的问题,金钱就是道场;如果你对死亡忧心忡忡,生死的真相就是道场。

道场在你每一个受难处,道场在你每一个被卡住的地方,道场在你生命中每一次的绝境处,修行必须在那里进行!不要试图绕过人生的种种问题,不要离开真实的内在,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修,直到修通,真相示现。

道观、禅堂、共修点心情好就没问题?那不过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逃避。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得多好!我懂这经那经,我能双盘,我有超能力。”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人生示现:“嗯,烦恼可以转瞬即逝”,“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情绪尽可翻过高山峡谷,尽可穿越惊涛骇浪,但我的真心随时充满喜悦平静与自由,因为它本来就是”。

修行的“果”是给自己这个实惠,修行不是为了遇见道,而是为了遇见终极真相的自己。

修行不单是为了见证终极真相,更是见证你经历每一个心境的刀山火海与高山峡谷,在每一个痛点、卡点、烦恼上,空性的回归。

证悟与解脱必须发生在具体的烦恼执点上,就在此刻——当下,而不是在某个幻想的将来或境界中。

修行不能把你带离实际,修行必须走向实处、向实处的最深处用功。你不能离开生活和大地修行,否则只是另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只是头脑自慰的自欺把戏。

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信仰、哪部经典,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法门、哪层境界.,修行就是不断地“破”,为什么破?因为有生以来,你不断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坚执的“立”都已变成你的障碍与牢笼,所以只有破。

破须以痛为师,破的入口和老师,就是你的痛点,破的终极处,是破我执。而“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毫不犹豫的勇气与决心,它是一个纯粹的认出。

这个认出,并不费力,但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那是面对极痛的勇气,面对恐惧的勇气,而你没有逃离!


只有在其中精进,解剖自我的勇气,才有到达终极处的机会。认出自我的最真面目,意味着根本没有东西可破——那只是一念的消失。

修行必须带来活生生的生命体悟,不是带你离开眼前的现实存在,不是带你进入你的头脑、梦境、神奇故事,修行必须时刻把自己拉回当下,回到眼前的如实。

修行是一种来自心识源头的呼唤,它时刻只重复地呼唤:“回来,回到当下,回到你的本来”。

修行不是问题思辨,不是高深探讨,不是玄想未来,不是演绎智慧,修行是全然地觉知当下。当下解剖,当下觉知,当下觉知,当下解决,直到终极处,连觉知亦成为多余,清明地直面人生,如实而修。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罗汉菜:佛度三迦叶

佛教故事:罗汉菜:佛度三迦叶

佛度三迦叶释尊成道后,首往波罗奈,度憍陈如五比丘,在鹿苑说法三月期中,耶舍等五十人来归佛,这时释尊的教团人数次第增加,达五十余人。该怎样展开教化,便成为当时释尊心中的重要问题。乃留耶舍等于鹿苑附近教...

深忏往昔恶业,重修婆媳关系,大礼拜帮助我身心恢复健康

深忏往昔恶业,重修婆媳关系,大礼拜帮助我身心恢复健康

“婆婆,我回来了,看看你孙子都长这大了,过去儿媳妇不懂事,让您老受苦了,我错了!请您收下这些钱,这都是早该孝敬您的,买些好吃吧。”我诚心且惭愧地对婆婆说道。此时,婆婆已经泣不成声,抱着孙子,老泪纵横...

放生心得:放生助人成长

放生心得:放生助人成长

今天偶然听到一首歌,《没有什么不同》,隐隐有些触动。想起参加放生活动时的情景。当大家围坐一圈,双手合十,看着面前的大悲咒和心经,逐字逐句,齐声念着。原本不以为然的淡散心态,莫名就渐渐变得庄重。悄悄环...

西兰花——名副其实的蔬菜王

西兰花——名副其实的蔬菜王

各种各样的蔬菜中,哪种营养价值最高?你可能觉得很难比较。不过,日本最近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西兰花的平均营养价值及防病作用远超出其他蔬菜,名列第一。维生素C含量比辣椒高西兰花中的营养成分,不仅含量高,而...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七】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

钱某频梦女鬼索命

钱某频梦女鬼索命

钱某频梦女鬼索命清代顺治年间,浙江省嘉兴县钱某,青年时代,尚未考取秀才,曾在乡民某家设塾为师,某家的女儿,芳龄十七,待字闺中。某年清明节,馆主人全家,都外出扫墓,只留十七岁的女儿,在家看门。平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