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古往今来,人类不论富贵贫贱,上至达官贵人,富甲天下;下至贩夫走卒,贫无立碓之地;芸芸众生皆有与生俱来之贪心,而此贪心贪而无厌,得一想二,越多越好,永无满足的时候。正如一首古诗所言:「梁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倘望海作田;西施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祝寿年。」由于贪心的缘故,所以人就难有满足或称心如意的时候。

对世俗人来说,贪心是无可避免的,所谓「人为财死,乌为食亡」,一般人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就情不自禁地去追求,求之不到即用种种不法手段去取得,一切恶业即由此而生起。依佛法而言,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之中,「财」乃放在最前面,是故天下人,终日形形役役,熙熙攘攘,无非为赚取金钱,以求过安乐、舒适之生活。金钱可说是人类生活之源,断之则生活艰苦,乃至生命堪虞;然而谋求金钱,宜当取之于义,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作为一个正义的人,设有非义之财,即使家无隔宿之粮,宁可断炊,亦切忌妄取。古语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安贫乐道,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可是世间上,多有为财不知足者,竟有对父母兄弟等亲属,以不择手段强占暴夺,社会上争产、夺产事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是故佛陀为教诫弟子有「九灭法」即「九爱本」:「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因护故,刀杖争讼,作无数恶」。又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属展转相诤,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以欲为本故,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展转相害。」由此可见,种种斗争、仇恨,皆由贪爱而起;贪欲之害,毁损亲情,破坏家庭,祸国殃民,甚可怖畏。

更有官场中位高权重之人,利用职权,贪赃枉法,恃势凌人,敛财营私,富可敌国,乃至纸醉金迷,纵情声色;如是大逆狂妄之徒,若不翻然悔悟,将来之苦报,实在不堪设想。金钱本是流动性质,一切资生之物,但求自足为好。若大量积储而贪得无厌,则无异于将有用之物,置于无用之地,同时自身反成为守财奴隶,如是之富,则与贫无别。

说到贪心之害,佛教有许多启发性的故事,例如以下这一则:

有一位土财主,虽然非常富有,但是内心却十分空虚,总觉得家里还缺少了些什么。一天,妻子告诉他,家里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位「儿媳妇」。土财主想了想:的确如此。但是,国内可以称得上门当户对的对象,只有国王的女儿;不过,如果要娶公主作媳妇,一定要比国王更富有才有面子。然而,要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

为了这件事,他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不久就病倒了。有一天,一位在家居士遇见他的妻子,便问道:「为什么多日不见你家老爷?」土财主的妻子就据实以告。这位居士自告奋勇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让我见见你家老爷,保证他很快就可以下床走动。」于是,土财主的妻子半信半疑地带他回家。

这位居士一看到土财主,便对他说:「老爷,我刚从西藏回来。据说西藏那个地方,有一个活佛很慈悲;只要您去求他,任何东西他都可以给您,能圆满您的心愿。」土财主连忙追问:「是真的吗?」居士回答:「当然是真的!您要赶快起行准备,才能够早日达成心愿。」

土财主随即要求妻子为他准备出远门的行囊,妻子疑虑地问:「你不是病得无法动弹吗?为什么还要急着出门呢?」他说:「这种事不能等,要是被别人捷足先登,我就会失去机会。所以,我要赶快启程。」妻子无法阻拦,只好立刻为他准备干粮、衣物。

土财主日夜不停地赶了五天的路程,终于来到西藏见到了活佛。他跪在活佛的面前,祈求活佛能够圆满他的心愿。活佛慈悲地说:「你想要求什么,我都可以给你。」土财主说:「西藏最多的就是土地;所以,我希望您能给我土地。」

活佛回答:「可以。你要多少呢?」土财主心想:要求多了,实在开不了口;太少,又枉费自己千辛万苦走了五天的路程。活佛见他难以启齿,便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只要在明天天黑以前回到我这里,凡是你走过的土地都是属于你的。」

土财主一听,心中好欢喜!第二天天未亮时,他就动身起行了。他跑呀跑的,一刻也不敢停下来;连口渴时,也顾不上停下来喝口水。唯恐少跑一步,就会少掉一块土地。

直到日影西斜、黄昏已近,他才百般不舍、无奈的往回跑。当他跑回到活佛的面前时,天色已暗。活佛问他:「你走了多远?这样够吗?」他疲累不堪的回答:「还不够多啊。」说完,就在活佛的面前倒下来、气绝而亡了!。

这位土财主其实就是和生命赛跑,拼命到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不敢浪费;直到抵达终点时,他仍然嫌不够、仍觉得不满足。结果示范了「人为财死」的活生生的悲剧。试想想: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逐金钱财富吗?追求得到又能否永远保存,又或者是永久享用?

可是,大多数的人往往是「有一缺九」──当他有一百万时,就会想:只要我节省一点、努力一点,再赚九百万,就可以凑足一千万;有一千万时,他又会想赚一亿,内心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是故,经上说:「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还有,更重要的是,财富虽能使人幸福快乐,可是亦能使人堕落与痛苦。我们可以看见,现今社会普遍现象,人们除了盲目地追逐财富外,对所谓权势、地位、事业等亦是疯狂地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地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盛、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报应的严厉惩罚。

据《贤愚经》所载,有一位顶生王具宿世大福报,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一直上升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当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大战,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撤回天城;顶生王即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实时应声堕落地上。顶生王见状心想:「我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何以仍与帝释天共坐?不如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此恶念一生,马上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在他临死之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慨叹地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的!』」

这个故事非常具有现世意义,顶生王的贪欲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可优悠享受福报、利养,但是他并不知足,所以在享福的同时,耽着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使享受的欲望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最终导致福尽堕落。由此可见,名闻利养实为人们的大敌人,若没有正确思想以为导引,实难以出离;一旦沉溺其中,将来可是万劫不复。所谓「贪多必失」,从古至今,谁人不是因为「贪」,虽暂时得到千万财产,但最终都只剩下了「贫」?

人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与追求,所以身心无有片刻安静或安乐之时,是故佛陀在《无量寿经》中说:「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试问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无忧?唯有无求才能无忧。然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当今之世,迷财、贪财、敛财、守财之人,可谓比比皆是,唯若身为高官要员,罔顾道德、良知,以身示法;其最终事败落马,确实是罪有应得!是故维护国法,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以安人心。

因此,笔者特别提倡「法制、道德、宗教」,所谓「道德治法制之穷,宗教治道德之穷」,法律可以规范人的道德,使人不犯罪,可是却无法控制人的内心,灭除他们的欲望及恶念。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宗教的力量。正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是一位伟大的宣道者;佛陀对众生施教的方法,他都能善于运用,对不同的人,都能善巧方便、应病与药、观机说法;例如见到官吏的时候,富楼那曾这样问道:

「你们做官的人,可以治犯罪的人,但有办法治人不犯罪吗?」

「虽然有国法,但国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官吏们回答。

「除国法以外,你们和一切人民,都应该奉行佛法。大家若能信受奉行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轮回的法则,这个世界就不会犯罪了。」

佛法的力量,就是从人的内心去净化、去改善,令人识得反省、当下觉悟,从而弃恶从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如此的话,世界自然太平,国家自然昌盛,社会自然安定,人民自然安乐,生活自然幸福。

〈憨山大师劝世文〉中云:「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富贵如浮云,功名似空华,情爱会变质,色身终衰亡。一口气不来,一切尽成空。唯有觉悟向善的这念心才是永恒、不变、不生灭的,当中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了达这念心性,才是真正最富最贵的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重罪,也就是自性罪和佛制罪,就没有办法成为堪能容受甚深教法的法器。」

忏罪法门中,最殊胜的是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的修持。

过去印度论师也写了许多如何去除根本堕罪的论本,也写了各种还净的方法,如果我们犯了一些小罪业,但放着不处理的话,随着时间过去,罪业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处理。

在密乘中常提到根本堕罪,如果犯了密乘根本堕罪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很容易犯,经典中也提到,如果违犯了,那会堕无间地狱很久很久,久到大乘上根利器的人都可以成佛了,可见真的很久。但如果可以发自内心的、心口如一的念诵「百字明咒」,一切密乘的根本堕罪都可以清净。

虽然罪如江河,修持「金刚萨埵」仍能还净

接着法王引用《了义炬》中关于「金刚萨埵」净罪功德的开示(P131)说:

阿底峡尊者曾说,密乘戒是非常容易违犯的,如果一个宝瓶,你没有净观而把它当俗物(这就违犯了密乘戒),因此就像阿底峡尊者的比喻,曼达盘擦干净了,随便一摆还是很容易沾染上灰尘一样,违犯密乘堕罪就是这样容易。有弟子问说:「不是说密乘可以一生成佛吗?如果这么容易犯堕罪,怎么成佛?」阿底峡尊者说:「别担心,我们金刚乘有金刚萨埵忏罪法门,就像牧羊人用投石带投石,可以一下驱赶成群上百的鸟群,念诵金刚萨埵也可以净除无量的罪障。」

菩萨利他要走更长的路,所以需要忏罪法门

过去一些智者也说,一个行者如果本身具有别解脱戒的律仪戒,接着又受大乘菩萨戒,后来又受密乘戒,那么之前的律仪戒就会自然归属成为后面戒律的一部分。因此,这时如果这位行者违犯了菩萨戒或密乘戒,但能如法忏悔恢复的话,同时已经成为一部分别解脱戒的律仪戒,也自然能够恢复。

虽然每一个戒法,都有各自还净的方法,但是就像这里智者所提到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一方面来说,菩萨戒比律仪戒难持守,密乘戒又比菩萨戒难持守,但也因为如此难以持守,还净的力量也变得殊胜,因此例如菩萨戒、密乘戒等等上部戒还净恢复了,下部戒自然跟着清净、恢复,所以不用因为戒律难以持守而害怕受戒。

经典中也记载,一位具有菩萨戒的行者,如果他犯了别解脱戒的根本堕罪或者波罗夷罪,而他心中的愿菩提心戒还具备,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位行者可以再在所依的三宝前透过忏悔而恢复别解脱戒,但这样的说法是不见于律典当中的。总之,所谓菩萨,因为他要利益无量的众生,他要用无量劫的时间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不能因别解脱戒律仪上的违犯,而让他停滞而裹足不前,妨碍利益众生的长远利益。所以,对于菩萨有如此特别的开许。

这是从个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整体佛教来说,能依佛制的律典来行持是最好的。总之,这里要强调的是,如同祖师们所说,戒律并不容易持守,但还是有着甚深、不可思议的净罪法门,因此如果能够如法忏悔还净,这样就不会对于受戒、持戒感到害怕。

祈愿法会期间,最好能诵六亿遍「百字明咒」

但还是想跟大家多借五分钟,有些话想说。大司徒仁波切的总经教师曾告诉我,如果在祈愿法会期间,能持诵六亿遍的百字明咒是非常好的,我想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可能很难念到六亿遍,但这次人很多,一起念几百万遍是可能的,所以我们能一起共修金刚萨埵是非常好的。

连阿底峡尊者都说,他违犯的密乘堕罪如雨般降下,那我们更不用说了,我们犯的密乘堕罪简直是如江河一般流个不停。因此,相信在知道过错,带着后悔之心,如法修持金刚萨埵法门、持诵百字明咒净罪法门之下,我们的三昧耶戒得以清净,珍贵的噶举传承也因此而兴盛弘扬。

请大家一定要记得,观修本尊时最重要关键,就是:当你在修持某本尊时,这一个本尊,他并不是独立的本尊,完全不是,你要深刻记得,他的本质就是十方诸佛的本质,本质是相同的。

就好像一个很大的瓶子能够装下很多东西,同样每一个本尊都足以容纳一切本尊,结合一切的功德与加持,因此本尊具有十方诸佛的自性,自然具备十方诸佛一切的功德与加持,不然若起了分别,而产生「皈依此尊而不皈依其他尊」等想法,就违反皈依戒了。因为当我们说「皈依」时,我们是说「皈依佛,两足尊」,而「佛」就是代表「所有具备断证功德者」。同理,当谈到本尊时,重点是他们的功德,而不是在外相上做分别,而有「我修的是那尊白色的本尊,不是这尊黑色的本尊」等等争论,那些都只是外在的形象,所有本尊都是一样的。

把握一座法,就有机会圆满三大劫功德

按照金刚萨埵的修持仪轨,会观想先放光供养诸佛菩萨,再布施一切众生;或者先下施再上供,这样也是可以。总之,此处的重点是,在观想放光时,是圆满了上供下施的部分。

事实上,此处有一个重点,也就是当你如法修持,懂得要点而修的话,其实就可以在这短暂时间、在这一座法中,圆满显乘提到的三大阿僧祇劫所要累积的无量功德。相反地,无始以来就一直在轮回,如果无法抓到要点,再怎么修也不会有太大用处,恐怕还是会继续轮回下去吧。

想要成为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

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大师文钞

印光大师文钞(民)印光汪含章夫人往生记汪含章夫人者。江易园居士之德配也。宿根深厚。赋性淑贤。其事父母。奉翁姑。相夫教子。律己持家。皆足为闺阁法。而且居心仁慈。故于惠施贫乏。救放生命。每每行之。易园多...

把握当下,做就对了

把握当下,做就对了

把握当下,做就对了在一个大丛林中,有位七十几岁的老和尚。他从十几岁到丛林修行后,就一直负责掌厨的工作。当他年老时,当家师父就问他:是否要换人做掌厨的工作?老和尚说:「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和大家结缘...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七十三节 知罪愆,逆子回头成孝儿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七十三节 知罪愆,逆子回头成孝儿

第七十三节 知罪愆,逆子回头成孝儿他的妈妈这时才知道观音大士的感应,教化逆子回头。现在逆子既然把她看成观世音菩萨,老太婆也福至心灵起来,理直气壮的教导她的儿子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你在家中不肯...

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41、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 答: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必须是出家菩萨,戒德严明,善解三藏,能够使他...

黄念祖居士:黄念祖佛学文集:《谷响集》2

黄念祖居士:黄念祖佛学文集:《谷响集》2

黄念祖居士:黄念祖佛学文集:《谷响集》2 谷 响 集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答信摘抄(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 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