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学佛要学结缘

我们佛教,其实主要就是「结缘」,我们今天拜佛、普佛,就是和药师佛、十方诸佛: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都结了缘。你看我们「六度」里头,第一度就是「布施」;而「四摄法」里头,第一还是「布施」;这个布施就是结缘;当然要结缘所结的都是好缘,而不是恶缘,希望众生都喜欢皆大欢喜。佛教以「法」结缘的方式,就好像超级市场货品的陈列一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顾客们可以自由选择,购买与否完全看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

那么,我们法师用什么结缘啊?就是用佛法的开示来结缘。我们都知道,佛教的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讲经说法即属于法施;还有,我们亦可以用音声来结缘,像有些法师他们的梵呗唱得非常之好,非常的动听,让人听了生欢喜心,这就是很好的结缘;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佛教的梵音其实有很多种,如梵腔、道腔、书腔等等。这个梵腔原本是唱给谁听的?是给佛菩萨听的。那道腔是唱给谁听的?是给天人听的。而书腔又是唱给谁听的?是给六道的苦难众生听。据《无量寿经钞》所说,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三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是悟道的至极也。其中的「音响忍」,即是由音响之启发而悟道。

佛教修行的根本精神,实离不开苦、集、灭、度四圣谛,正如《诸法无行经》卷一所说:「若行者能见一切法即是无生性,是名见苦。若能见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断集。若能见一切法毕竟灭相,是名证灭。若能见一切法无所有性,是名修道。若行者能如是见四圣谛。是人不作如是分别。是法善是法不善。(中略)于法无所取无所舍,于三界中心无所碍,见一切三界毕竟不生,见一切善不善法虚诳不实,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世界一切的有为法,其本性都是「虚诳不实」的,都是空的,所谓「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所以,一切都是「幻化、幻化、幻化」,可是愚迷众生却执以为实,颠倒梦想,难以舍离。因此,佛菩萨就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盘者令得涅盘」;也就是说用种种的方法来接引众生、化度众生、帮助众生。这就是诸佛菩萨真正的本怀。因为诸佛菩萨志在什么呢?志在敷化。如何敷化呢?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所以诸佛菩萨就施设各种不同的法门;我们就是学习他们这种精神,比如说,有些人喜欢梵呗;好,我们就来唱梵呗;又有些人喜欢听讲经,好,我们就来讲经,有些人喜欢禅修,好,我们就来教授习禅打坐;有些人喜欢念佛,我们就带动他们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种种不同的法门,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还有些人学佛以后喜欢修布施;布施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所谓「财到山门福归施主」,布施就是种福田,确实是大好事,既是自利复能利他,何乐而不为呢? 以前本焕老和尚,他说法非常的善巧;看到做生意的就对他们说:「发财、发财、发大财!」发小财还不行,要发大财才可以。当见到当官的就说了:「当官、当官、当大官!」这样谁听了不开心啊!可能有人会说了:「法师啊!这不是很市侩吗?怎么老是让人家发大财呢?」他说:「不是啊!只有发大财,你布施的才会多啊!你做了大官,一个政策就能令很多人受惠,那比捐一百万、二百万要好的多啊!」原来他是对菩萨讲的;菩萨有了大财,就会广行布施;所以我们要学菩萨,有了大财必须要舍得,所谓舍得、舍得,不舍就不会得;所以布施就是结缘,我们结缘多了,自然就有人来帮助。

最后,我想讲一个故事,而且是真实的故事;在1974年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因为做生意需要钱周转,可是手上只有九万块钱,还差五万块钱才够,那个时候,五万块钱已经是很多了,因为十万、八万就可以买一层楼,所以他不好意思跟人家借五万,只敢开口借二万,这个人看他面带难色,就问他二万块钱够不够啊?他说,实在是不够的,但是我不好意思借那么多。这个善士看他这个人很诚恳,就说:没有问题的,我可以借给你,但是你不要跟人家说,我借了五万元给你。」就是因为这笔,结果这个人便度过了难关,现在更是风生水起,发达到不得了。当然五万块钱早就还清了。后来,突然有一天,他知道借钱给他的人,身体不好,生病了,于是没有等对方同意,就帮他广做佛事。我问他为什么呀?他说我钱还了,但这个情还未还,而自己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都是多得他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真心实意的帮助。

所以学佛就要学结缘,就要有报恩的心,就要有谦卑的心。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贡高我慢的多,谦卑的少,所以佛教教我们要谦卑、要诚恳;即是你很有本领、很有能力,也必须要谦卑。所以我们学佛应该从那里开始啊?从谦卑开始。我们礼佛、拜忏目的就是消除贡高我慢,让我们谦卑。布施也是谦卑。所以佛教不单教我们布施,还教我们供养;为什么要供养呢?因布施的时候「我高你低」,我站在高处给予你,这样的话,可能就会产生骄慢心。但是供养却是「我低你高」,我向上奉献给你,这个才是真正的谦卑所以,我们出家人在接受供养之后都会帮斋主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我们给他祝福、加持,让他净障增福;福无量、寿无量。这就是皆大欢喜,这才是真正的消灾延寿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懂得因果面对问题时还是很苦恼,怎么办

达真堪布:懂得因果面对问题时还是很苦恼,怎么办

达真堪布:懂得因果面对问题时还是很苦恼,怎么办 学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后,一面对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还是很苦恼。怎么解决呢? 答:还是没有掌握佛法的方法。虽然犯错误了,但是我们现在有佛法,可以改变啊!...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海边的贝壳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海边的贝壳

一位长者告诉一位渴望财富的青年,北海岸边有金贝壳,于是这个青年就不远万里,来到了北海岸边他的海滩上,不顾一切开始了寻找金贝壳的工作。起初他耐心地拣起每一枚贝壳仔细端祥,确定不是金贝壳后才把它扔掉。北...

这些道教哲理故事 启发人的思维

这些道教哲理故事 启发人的思维

纵观千百年来,历史下有无数宗派在消逝,从诸子百家的时代至今,存于现在比较完整的是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一些道教哲理故事传播甚广,下面给大家科普一番!一、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在梦中见到自己...

南瓜面包

南瓜面包

食材:1 杯半烘焙粉、1/2茶匙盐、1杯糖、1杯打碎的南瓜、1/2杯植物油、1/4杯水、1/4茶匙肉桂粉、1茶匙小苏打、1/4茶匙甜胡椒、1/4茶匙丁香、相当于两个鸡蛋的鸡蛋替代粉做法: 1...

能够真正作用到我们身上的三种放生福报

能够真正作用到我们身上的三种放生福报

我们总是说放生是一项能够为我们自身记载大无上功德的一种行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并不明白放生所积攒的功德到底能够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虽然说佛教理念当中所指放生是不能有目的的进行的,但是很多时...

任远:生活方式比70亿更重

任远:生活方式比70亿更重

专访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 任远地球人口数量70亿,我们需要为这个数字担忧吗?还是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文化,以期为地球和人类的平衡与和谐做出调整。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