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先从艰难的取舍开始

达真堪布:先从艰难的取舍开始

凡夫和佛取决于心理状态,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我们有许多的取舍,也许有些人认为达至超越了,就不再有取舍了,不是的。但这个“取舍”是什么?你超越了,就达至一个明了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所做的取舍,是无有障碍的,是自在的。在这之前是有分别的,凡夫取舍都是障碍。我们做取舍有障碍,不自在。

有时候我们也要做一些因果善恶取舍,心里会很不自在。你现在还是分别,一个凡夫的心理状态而已,此状态中的取舍都是障碍,都是不自在。当你真正开悟、成就之时,你处于一个明了的状态或者在一个觉悟的状态,然后再做取舍,这个取舍就是无有障碍,是自在的,二者区别很大,所以佛讲万法唯心。

密宗里心称为“普作王”(普遍),轮涅一切都是它所造的。显宗讲万法唯心,二者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不同的现象,不同的结果。所以大家不要着急,也许你们现在做起来太难了,不做取舍不对,做取舍就有障碍,不自在。但是没关系,当你真正超越时,就不是这样了。那时是不是不必取舍了?是不是能为所欲为了?可以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了?不是!那时是在明了、觉悟的状态下做取舍,是没有障碍,完全自在的。

还可以这样理解,佛法里讲的戒律、取舍是活的,不是死的。跟其他宗教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其他宗教里讲的戒律,做任何的取舍,都是死的——不分年代、不分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任何时候都要这样!为什么是死的?因为他只局限于信仰的归宿,没有理智的追求。按佛教的说法,他们只有信仰没有智慧!而佛法不仅有信仰,还有智慧。信仰的来源是智慧,信仰源自智慧的摄持,由智慧栽培!所以是活的。

现在可能很多人不会明白,不可能做得到,所以肯定有很多的艰难困苦,刚开始学佛修行是很艰难的,但是没有关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学佛不但要了知如何做人,还要在做人的基础上做菩萨、做佛。

学佛的人喜欢做好人、做好事,但这还只停留在做人的阶段,不是做菩萨,做菩萨是无怨无悔、平等、清净地去做,这是有区别的。

——摘自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16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星云法师:佛教对环保的问题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对环保的问题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佛教的护法信徒,大家晚安!今天跟各位讲佛教对环保的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也跟昨天、前天一样,我们对环保也提出十个问题。这个地球,我们居住的世界,它是虚空中的一个大宇宙;我们的身体...

四泥犁经

四泥犁经

四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大泥犁。云何为四。诸比丘。提舍大泥犁。瞿波离比丘大泥犁。禘婆达兜大泥犁。末佉梨大泥犁。诸比丘。彼提舍大泥...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印刻效应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它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

宣化上人谈风水

宣化上人谈风水

問:一般都說,風水要好,大門入口處要掛鏡子,屋內左邊要有綠色植物,主人床上應掛兩把劍,走道上應掛風鈴,是否如此? 宣化上人: (1) 鏡者淨也,淨身出戶,掃地出門,窮得乾淨。鏡者明也,明白事理,認...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四大假合色身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四大假合色身

四大假合色身佛陀时代,有两人为莫逆之交,视对方为良师益友,以「知识」互称。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你是什么人?」犯人说:「...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朋友集(一)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朋友集(一)

朋友集(一)森,文笔好,磊爱看;磊,琴声佳,森爱听;俩人惺惺相惜。后来,笔友出事,森受牵连;众友躲之不及,唯磊独信森无辜,更亲之;森果然清白。再后来,森发达,磊仍布衣;磊的上司找森办事,事成,欲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