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莲池祩宏禅师悟道因缘

莲池祩宏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云棲祩宏禅师,字佛慧,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人。祩宏禅师十七补诸生(明清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之学者),以学识德行而名重一方。其邻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坚持念佛号数千声,常年不怠。祩宏禅师问其故,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祩宏禅师深受启发,从此便栖心净土。为了警策自己精进用功,祩宏禅师特于案头上书生死事大四字。一日,祩宏禅师阅读《慧灯录》,失手打破茶杯,若有所省。

从二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祩宏禅师连遭丧父、失儿、亡妻、丧母之打击,深感人命无常,生死事大,遂决意出家。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禅师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不久,祩宏禅师便孤锡游方,曾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后入京师,参礼真圆遍融禅师及笑岩德宝禅师。

初礼德宝禅师于柳巷,祩宏禅师便请求开示修行法要。

德宝禅师道: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你?

祩宏禅师一听,恍然有省,于是辞归。

一日,祩宏禅师途经山东东昌府的时候,听到谯楼鼓声响起,忽觉身心脱落,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可奇。

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祩宏禅师沿途乞化,回到浙江,于古云棲寺旧址,结茅默坐,悬铛煮糜。在这期间,祩宏禅师曾绝粮七日,终日惟倚壁危坐,胸前挂一块铁牌,上书云:铁若开花,方与人说。

后来,随着前来归附的衲子日渐增多,云棲寺很快修复一新,成为一个十方丛林。

祩宏禅师一生弘化,主张禅净双修,以净为主。他认为禅与净、禅与教都是一体不二的,殊途同归。

关于禅与净,祩宏禅师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

关于禅与教,祩宏禅师道: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除此之外,祩宏禅师对戒律也非常重视。他认为读经、参禅、持戒,都与念佛是一体不二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由于祩宏禅师本身是从禅入净的,又主张禅净不二、以净为归,所以他的开示,在朝野中影响很大。一时士庶都争相前来礼敬问法。

侍郎王公宗沫曾告诉祩宏禅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

祩宏禅师道: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公被问得哑口无言。

祩宏禅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并作偈云:

老鼠唧唧,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另有侍御左宗郢问:念佛得悟否?

祩宏禅师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的一天晚上,祩宏禅师上堂辞众云: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

第二天,他便示疾,瞑目无语。众弟子围绕着他,心怀悲泣。

祩宏禅师忽然张开眼睛劝告大众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当时有一僧人问:谁可主丛林?

祩宏禅师道:解行双全者。

说完便高声念佛而逝。春秋八十一岁。

祩宏禅师生前著作很多,著名者当推《阿弥陀经疏钞》、《沙弥律仪要略》、《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竹窗随笔》等。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独尊湛现:必须要按照程序,要分清“静”与“净”的区别

独尊湛现:必须要按照程序,要分清“静”与“净”的区别

心明为禅,心净为定。诸位同学大家好,修行主要的是这个定力,也就是这个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主要的是靠智慧的展现,修行的程序就是环环相扣。首先学习经教,这个经教大家不能误会,指的是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所给...

跟《金刚经》学心态。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降伏其心?”

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

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主旨。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1. 不强求。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

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

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

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

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我们之所以有欲望,是为了膨胀自我,是认为世间有很多东西是真实存在和可以得到的。

而真相却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如镜花水月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

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看淡,对遭遇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不应该执着。

人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从自己的欲求出发,想得到文凭、学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

2. 肯奉献。

《金刚经》中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布施就是奉献。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我自己都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奉献的。

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奉献。

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奉献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的,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

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奉献贵在真心和无私,而不是为了沽名吊誉,或谋取钱财。

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所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3. 能放下。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人保持澄明心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

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

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

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

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

古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

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

香烧的越多越好吗?

香烧的越多越好吗?

我们人要知道,我们供香、供花,供养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不是像我们那么贪心、饥渴,想要吃东西,贪着人来送一点饭,送一点菜,或者请饮茶,请吃斋,不是那么样子的。我们用这个种种的香,种种的花来供佛,这是表示...

素食江湖--糯米枣

素食江湖--糯米枣

大家都知道红枣美容养颜还补血,特别适合女孩子吃。这款糯米枣的做法非常简单,口感更是好的没话说。食材红枣、糯米粉、淀粉、糖桂花[ 做法 ]- STEP 1 -红枣洗净对半切开,不切到底祛籽,温水泡30...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肯定自己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肯定自己

肯定自己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

亲戚贪夺他人钱财建洋房,结果却苦了自己

亲戚贪夺他人钱财建洋房,结果却苦了自己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身农户的人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乡里乡亲的经济主要来源就是卖麦子、稻谷。无论遇上孩子上学,还是娶媳妇、看病等情况,都是卖存粮才能处理。真是: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如果有谁在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