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在佛菩萨的境界中还有善恶之分吗?

达真堪布:在佛菩萨的境界中还有善恶之分吗?

在佛菩萨的境界中,没有善恶。既然如此,佛为什么还宣讲善恶,取舍因果呢?因为胜义谛里没有,而世俗谛里有。但二谛是双运的,不能分开。

佛为什么有个法身,还有一个色身?因为法身是属于胜义谛的,色身是属于世俗谛的,色身佛是法身佛的幻化,二者是一体的。

在佛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清净圆满,对佛来说都是好事,但对其他众生来说不一定。所以佛陀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弘法利生,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二谛就是这样。

其实显宗、密宗的区别就在现象上,本体上是没有区别的,体上都是远离八边的空性。显宗的中观派有自续派和应成派。应成派所觉知的空性是远离八边的空性,这种见解在显宗里是最高,在密宗里也没有更高的了。从体上来讲,显密没有区别,但是相上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显宗是讲现空无二,密宗是讲明空无二,大圆满是讲乐空无二。有这样的区别。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22」“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22」“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广严城,这个地方我去过,在那个地方“打坐”观想,心生欢喜(回北京后就注册了药师坛城文化集团)!在印度...

植物是素的吗

植物是素的吗

阿弥陀佛 师父您好:有研究指出如果给植物听好听的音乐,或给予赞美,植物就会长得很好,花会开的更漂亮。另有研究指出植物间也能透过化学作用互相沟通。这些研究都好像在告诉我们植物具有意识一般。如果依此说法...

生死的渴爱

生死的渴爱

生死的渴爱守成法师著从前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騃。有一天,从家里出远门,因跑久的关系,感觉得口里很渴,于是他到各处找水吃,结果在山麓下找到一只贮水的木桶。水从高山上弯弯曲曲地流进木桶里,既清净又很清凉。...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 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别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即使没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过失,自然就看不到别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1、平等心

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就不会见到人家的过患、善恶。又如别人的身体上害了一个疮,“好髒喔!好难看喔!”你会讨厌。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个疮,你不但不嫌弃它,还会好好照顾它,替它敷药,替它包扎,因为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间,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2、慈悲心

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乐;悲能拔苦、除难。就是我愿意帮助你去除困难,去除痛苦,带给你幸福、安乐。你用这种慈悲心来待人,别人纵有不是,也会以一种同情心、怜悯心去包容他。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为甚么信徒都欢喜把他供在家里的客厅,或者特地设立佛堂?为甚么每个人都把家里最好的地方让出来供奉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慈悲,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无处不可以到达。所以,我们有了慈悲心,做人处事真是无往不利。

3、广大心

就是包容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个国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虚空,所以,他是佛陀。弥勒菩萨大肚能容,能容纳好与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宽体胖。

4、空无心

虚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虚空里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我们的心也要像虚空一样,对于是非、善恶,以虚空的心来看待,用虚“无”的心,空去一切。无,并不是叫我们胡涂,无心是大智若愚,无心里面自有更大的智能包容一切。

5、般若心

般若就是最高的智能,学佛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自己的般若智能,用般若的智能来看世间,处理世间。例如,有了般若,就会明白佛和众生是“二而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经悟道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悟道的佛。虽然悟道有先后,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没有先后分别的。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间的差别现象统一起来,从差别里认识人我一如,就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6、感恩心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时时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来待人,则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来处事,则处处都是净土。例如感谢别人过去说过我一句好话,给过我一个笑容,跟我点过头,和我握过手。别人对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果能如此,还有甚么可以嫌弃别人,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7、助道心

别人对我好,固然要感恩;纵有不好,将之视为学佛的逆增上缘,自然不会心生不满。如果能进一步发心布施佛法真理给人,帮助别人学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见别人的过患。

8、惜福心

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报,平时要能节俭,不奢侈浪费。因为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太多,不能满足,看到别人有钱,则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会淡泊物慾,自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总之,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参禅,禅不一定要坐着参,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禅,能沟通人际、物我的关系,禅能把我们带入到一种满足、安乐、平等的世界里,禅是帮助我们证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们有了禅,自然就不会见到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如何能无视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忏悔文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忏悔文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

1、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每天晚课都要念忏悔文,忏悔文只是形式,为什么?没有真正忏悔,没有把经上所说的真正当做一回事情来办,所以忏悔文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不但没能化解,烦恼习气还不断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