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缘法

每个人的缘法

茅山最有名的景点就是三重瀑。清澈的山泉水缓缓洒落,流水中随波而动的花瓣,举目仰望天空,这里自有一份独特的通透。

有位老施主说,在古树下,找块山石席地而坐,闭目养神,耳畔只有潺潺流水之声,听闻飞虫空中振翅之声,或是采蜜归宅的蜂儿。眼未睁,但依然可以看到柔若无骨的花瓣从与瀑布相连的小潭中居住的鱼儿头顶掠过的景色。

老施主说,心中美景常止于此,如果再追逐花瓣最后飘到了何处,是否化成花泥去护花了?反而不美了。

三重瀑虽美,却不是戒嗔最喜爱的地方。

因为眼中所能见到美景,永远抵不上心的恬静。

戒嗔喜欢带着本书,去寺右侧的一块很大的山石旁。这里藏于几棵大树之后,平日很少有人来此,这里连条小路也没有,穿过仿佛已经无路的树丛,别有洞天。

这里依然有树,只有一棵,特别高大,比周围的树高出了一大截,只是树叶却并不茂盛,阳光可以轻松透过树枝照耀在山石上,光线居然也不错。

寻块山石,掸去灰尘,靠在树旁翻经阅卷,偶有落叶被山风吹落,落于经文之上,信手取来,夹于书中作为书签。

这里无水无花,只是有种独特的幽寂,让人静心,也许这就是戒嗔爱此处的原因。

戒傲性格于戒嗔大大不同,不似佛门中人,喜欢多动,戒嗔时常想拉着戒傲一起来此处读经书。戒嗔感觉,如此美景说不定也可以也让戒傲心静下来好好地修行,只是戒傲从来不肯来。

有次戒言衔了戒傲的布袜,从寺里跑来找戒嗔,戒傲一路追到此处。

戒嗔正在树下看书,正好借机把手中的经书交给戒傲,戒傲笑着接过,也学着戒嗔一样在树下读书,不过只坚持了一小会儿,就再也忍受不住去打球了。

戒嗔不解地向师父请教,为什么如此清净的场所却无法平复戒傲躁动的心?

师父说,个人有个人的缘法,人和人的差别绝不仅仅在表面。你心中美景,别人未必能够体会得到,别用自己的标准看待别人,也别想着要去改变别人。幽寂的山石旁并不是戒傲心中的归宿,我们何必期望每个人都变得和你相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钓竿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

月悟法师: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月悟法师: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都不行。如果真是这样,你根本不是...

净土法门法语:现代人心目当中只有利害,伦理道德的教育忘得干干净净

净土法门法语:现代人心目当中只有利害,伦理道德的教育忘得干干净净

1 今天要办好教育,难,是真难,为什么?教育的基础崩溃了,大家迷信科学,否定了神圣的教诲,否定了宗教教学,把宗教看作迷信,把宗教看作消极,不知道宗教是最好的真善美慧的社会教育。2 你们想想:哪一个宗...

禅宗公案与自我赏析三:断臂求法

禅宗公案与自我赏析三:断臂求法

公案原文: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

学佛改变了心态,我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学佛改变了心态,我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我是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名退休女职工,今年 75 岁。1995 年在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日那天,我皈依了三宝,也认真恭读了几部大乘经典。南无释迦牟尼佛以无量的慈悲、忍辱来度化众生,随缘引导众生走出...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让阳光照进心灵之门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让阳光照进心灵之门

让阳光照进心灵之门在一座寺庙里有一间阁楼,由于窗户整天密闭着,年久失修,厚厚的布和满是灰尘的窗户遮住了阳光,整个屋子看起来十分阴暗。一天,两个寺庙里的小和尚看着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应该让阳光照进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