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念佛诵经发困;出现心不净怎么处理

每个人只要是凡夫,只要是没有成就,他都有心不净的情况,心不静的时候,我们不管它就行了。禅宗里一种说法,就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你有妄念,就怕永远随顺它。你想观照,观照你当下你这颗心,啊你是用什么观照呢?我们一般的人是,用这一声佛号来关照它。就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声佛号净念来代替万个妄念。但是很难免,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诵经的时候也会打妄念。就是打了妄念了你发现了,马上把念头收回来就可以了。收回到我们专注的「对境」上,也就是说收回到这一声「阿弥陀佛」的名号上,或者收回到你诵的经上,「经文」上,通过经文去「入观」这就可以了。又打妄念,再收回来。如果你那个妄念特别特别厉害,心情特别特别烦躁,你暂且可以休息一会。这个不重要,无所谓。

在这里呢展开一点,我以前讲过一个例子。有人说你念佛啊诵经啊,你要用清净心去念佛,听说过没有?假如你提这个问题的人,要是天天拿着清净心去念佛的话,要求你拿着清净心去念佛的话,坏了,我们大家都念不了佛了。因为什么呢,我们的心下当下不净。当下不净还念佛吗?懂吧?究竟意义上的清净心叫「佛性」。当我们证得究竟意义上的清净心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性了。当我们证得佛性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果了,明白吧?证得佛果的时候,就圆满了,圆满的时候,就不用通过修行的方法再去修行去了。懂这个意思吧?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居士,他是齐鲁石化的。头几年吧,上班下班,中间念佛,挺好。哎那一年突然间买断了,单位上补给他很多钱,让他在家爱干啥干啥吧,反正没你这个人了,给他几十万。一想正好,反正是有了生活保障了,用清净心精进念佛吧。就在佛堂里用清净心精进念佛。哎吆,这个心就更不清净了。原来忙活啊他觉不到啊,念一段时间的佛,该上班的上班,该骑车就骑车,该下班就下班,该做饭就做饭。可是没事了不上班了,坐下来用清净心念佛的时候,发现这个心是更不清净了。哎呀他就急呀,急呀。最后我在普照寺那一年打佛七,他参加了,他就问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记住,清净心是修行的结果,不是修行的手段。能懂吗?只要是众生,只要是凡夫,心都不会清净。我们念佛的时候,诵经的时候是相对净一下而已,不是你的心就清净了再去念佛。是通过念佛通过修行而达到心清净的这个目的,懂这个意思了吧?马上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我说你到了饭店里,要了一桌菜,服务员说了,先生,当然她是个女的,我讲的是先生。先生,你的菜齐了。你说了一句话,且慢,我饱了再吃吧。对不对?假如我们证得究竟意义上的清净心了,可能就不用修了。不通过修行,心永远不清净。就是这样。所以说我们不管他,「念头」爱咋地咋地,经照念不误,这就是方法,好吧。时间一长,慢慢的提高了,心就会慢慢清净了。是吧。

至于犯困,发困,那怎么办?轮流的修行啊,困的时候起来走走,或者磕头再念佛,走着路念佛。像那个老太太为什么坐了禅了呢?她是走着路念佛念累了,坐了禅了。就是这个意思啊,所以发困都会有,人嘛。欲界的众生有三种欲望最强烈。第一种欲望是睡眠欲望最强烈,人如果不睡觉了像死了一样。再就是饮食的欲望很强烈,人如果不吃饭了那是个怪人;第三是男女的欲望很强烈,这是欲界众生。由于我们是欲界的众生,犯困那是很正常。犯困怎么办?善巧的去处理。功夫提高了,可能困睡眠就少了。

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3分钟带你了解秘不公开的择日法之禄命法

3分钟带你了解秘不公开的择日法之禄命法

玄学包括了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八字五行、奇门八卦都囊括其中,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可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玄学法门,就非择日法莫属了。如今,仍保持一套系统的择日法包括正五行择日法、紫白法、...

这里是色达,一个宁静庄重,充满佛教信仰的地方

这里是色达,一个宁静庄重,充满佛教信仰的地方

这里是色达,一个宁静庄重,充满佛教信仰的地方寺庙是一个充满信仰的地方,它又神秘又庄重,冉冉的檀香莫名令人舒适,心安,仿佛这里与世隔绝,可以忘记一切尘世的烦恼。每个城市都有信仰,每个城市也都有寺庙,但...

大安法师讲述的五个念佛感应故事

大安法师讲述的五个念佛感应故事

念佛治愈肺结核古往今来,净业行人在念佛的实践中,治病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在十天百万佛号闭关中,有很多居士,包括我们的僧众,反映原来进关的时候有很多病,十天下来,有很多病就没有了!2002年冬季打一个佛...

自私女人遭遇众叛亲离,历经十年抑郁后亲闻佛陀说法

自私女人遭遇众叛亲离,历经十年抑郁后亲闻佛陀说法

吵、吵、吵……我婚后的 10 多年就是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世界。众叛亲离之时,再加上严重失眠,噩梦不断把我推向痛苦的泥潭,我拼命挣扎,不仅无济于事,甚至越陷越深。前些年煤炭企业不景气,单位开不出工资...

身爱难尽

身爱难尽

佛教提倡四大皆空,目的是要使人身心都能得到超脱,不为俗务所累。然而要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对身体的爱著。人只有一具肉身,死後便将化作泥土,谁不会对之加以细心的照料呢...

仁俊法师: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槃境(下)

仁俊法师: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槃境(下)

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槃境(下)仁俊从中国佛教史看:千百年迄今,特重而专注于释尊但说「无上道」的宗趣者,除印公外并不多见。这意味着中国的佛教,倾向着重于「方便有多门」,而其中衬底与带头的:「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