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念佛诵经发困;出现心不净怎么处理

每个人只要是凡夫,只要是没有成就,他都有心不净的情况,心不静的时候,我们不管它就行了。禅宗里一种说法,就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你有妄念,就怕永远随顺它。你想观照,观照你当下你这颗心,啊你是用什么观照呢?我们一般的人是,用这一声佛号来关照它。就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声佛号净念来代替万个妄念。但是很难免,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诵经的时候也会打妄念。就是打了妄念了你发现了,马上把念头收回来就可以了。收回到我们专注的「对境」上,也就是说收回到这一声「阿弥陀佛」的名号上,或者收回到你诵的经上,「经文」上,通过经文去「入观」这就可以了。又打妄念,再收回来。如果你那个妄念特别特别厉害,心情特别特别烦躁,你暂且可以休息一会。这个不重要,无所谓。

在这里呢展开一点,我以前讲过一个例子。有人说你念佛啊诵经啊,你要用清净心去念佛,听说过没有?假如你提这个问题的人,要是天天拿着清净心去念佛的话,要求你拿着清净心去念佛的话,坏了,我们大家都念不了佛了。因为什么呢,我们的心下当下不净。当下不净还念佛吗?懂吧?究竟意义上的清净心叫「佛性」。当我们证得究竟意义上的清净心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性了。当我们证得佛性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果了,明白吧?证得佛果的时候,就圆满了,圆满的时候,就不用通过修行的方法再去修行去了。懂这个意思吧?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居士,他是齐鲁石化的。头几年吧,上班下班,中间念佛,挺好。哎那一年突然间买断了,单位上补给他很多钱,让他在家爱干啥干啥吧,反正没你这个人了,给他几十万。一想正好,反正是有了生活保障了,用清净心精进念佛吧。就在佛堂里用清净心精进念佛。哎吆,这个心就更不清净了。原来忙活啊他觉不到啊,念一段时间的佛,该上班的上班,该骑车就骑车,该下班就下班,该做饭就做饭。可是没事了不上班了,坐下来用清净心念佛的时候,发现这个心是更不清净了。哎呀他就急呀,急呀。最后我在普照寺那一年打佛七,他参加了,他就问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记住,清净心是修行的结果,不是修行的手段。能懂吗?只要是众生,只要是凡夫,心都不会清净。我们念佛的时候,诵经的时候是相对净一下而已,不是你的心就清净了再去念佛。是通过念佛通过修行而达到心清净的这个目的,懂这个意思了吧?马上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我说你到了饭店里,要了一桌菜,服务员说了,先生,当然她是个女的,我讲的是先生。先生,你的菜齐了。你说了一句话,且慢,我饱了再吃吧。对不对?假如我们证得究竟意义上的清净心了,可能就不用修了。不通过修行,心永远不清净。就是这样。所以说我们不管他,「念头」爱咋地咋地,经照念不误,这就是方法,好吧。时间一长,慢慢的提高了,心就会慢慢清净了。是吧。

至于犯困,发困,那怎么办?轮流的修行啊,困的时候起来走走,或者磕头再念佛,走着路念佛。像那个老太太为什么坐了禅了呢?她是走着路念佛念累了,坐了禅了。就是这个意思啊,所以发困都会有,人嘛。欲界的众生有三种欲望最强烈。第一种欲望是睡眠欲望最强烈,人如果不睡觉了像死了一样。再就是饮食的欲望很强烈,人如果不吃饭了那是个怪人;第三是男女的欲望很强烈,这是欲界众生。由于我们是欲界的众生,犯困那是很正常。犯困怎么办?善巧的去处理。功夫提高了,可能困睡眠就少了。

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巧分19头牛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巧分19头牛

从前,有一位姓李的农夫,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结了婚,自立了门户。小儿子是跟他生活在一起的,至今没有还没有说亲。李老头的老伴于三年前离开了人世。他做梦没想到老伴请他去做伴,觉得自己没能给小儿...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6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6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6发大誓愿第六【之三】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推销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推销

一个推销员来到一家超市推销他们公司的香皂。超市老板正忙着指挥职员们上货,于是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没看见我忙着吗?再说我这里货很多,以后再说吧!推销员仍然不死心,继续鼓动着如簧之舌,打算说服那个老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诚心忏悔仍可救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诚心忏悔仍可救

诚心忏悔仍可救过去有一个长者,家财万贯,金银财宝,真是取用不尽,生活也过得非常快乐。他有一个漂亮贤慧的妻子,更使他欢喜。可是他的这种享受是暂时的,快乐也是无常的,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位富翁...

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的是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才设法求助。不过发生急事后,再去 “抱佛脚”真能解决问题吗?

宋朝张世南《宦游纪闻》有这么一则故事:

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的民众都是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 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该国国王笃信佛祖,听说这件事后,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可是从语源的角度考证, “抱佛脚”其实源于西域。

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所述,古印度“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后来佛教吸收了其中“俯首示敬”“合掌平拱”“屈膝”“长跪”和“五体投地”等五种,略加改造就成了佛门的致敬之礼,并以“五体投地”为佛门最高致敬礼。

“五体”指双膝、双肘与额顶。所谓“五体投地”,就是五体至地作礼,先正立合掌,右手褰衣,然后屈双膝并双肘着地,翻起双掌以示承接尊者之足,最后是顶礼,以头触地或触尊者之脚,表现对佛的敬重。如《无量寿经》说:“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因而就“抱佛脚”的初义看,是兼含信佛与求佛护佑之类意思的。

同故事中犯人“抱佛脚悔过”停止作恶,得佛保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同。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欲求,或是想要急功近利,而选择临时抱佛脚,带上贡品,自以为烧香磕头后,佛就会听到自己心中的愿望,从而帮自己实现了。

可是一个心中没有佛的人,又怎么会得到佛的庇佑呢?这不就像是一个平时不努力,却整天等待着天上掉下馅饼的人吗?所以,就算是临时“抱佛脚”,也不是与佛菩萨做交易,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忏悔,发自内心的信佛。

学佛就是要改变自己,修心修行。修心就是把心里不好的贪瞋痴慢疑全部修正掉,只有将自己的心修正到清净无染,与佛相应,才能更好地得到佛菩萨的护佑。

来源:南普陀寺

临时抱佛脚,是否能得到护佑?

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的是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才设法求助。不过发生急事后,再去 “抱佛脚”真能解决问题吗?宋朝张世南《宦游纪闻》有这么一则故事: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族建立的小国家,这...

八、安宁太子

八、安宁太子

八、安宁太子两世被判死刑,蒙佛救度证圣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由胜光国王掌管舍卫城,而梵施国王则所执政鹿野苑。那时,两国因一些矛盾交战,伤亡都惨重十分,双方关系也是越来越坏。有一次,梵施国王率领四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