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爱难尽

佛教提倡四大皆空,目的是要使人身心都能得到超脱,不为俗务所累。然而要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对身体的爱著。人只有一具肉身,死後便将化作泥土,谁不会对之加以细心的照料呢?然而,对佛教来说,这种细心的爱著正是障道的因缘,使人不能得到解脱。下面便有两个讲述身爱的故事。

据说,在南印度有一位世家公子,出家学佛已经多年了,却对佛法还是摸不上门路,修行也就没有什麽结果。为什麽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他太爱自己身体的缘故。每天他都要用净水洗身多遍,然後又用苏油擦身,生怕有一点不乾净的地方。而且只要有一点活动,稍微出一点汗,他总是要彻底清洗一番,以防汗渍留在身上。这样,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洗理上了,哪还有工夫修行呢?为了保证身体的营养,他每天还要选择精美的食物,精工细作,细嚼慢咽,结果身体倒养得胖乎乎的,可修道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这位公子眼看自己出家多年,仍不能成道,心中也很著急。後来听说优婆逑多教化有方,他便转到优婆逑多门下求教。

优婆逑多了解了他的情况後,便把他领到丛林中说∶「如果你一切都能听我的,我可以帮助你成道。」世家公子看到自己仍有希望,连声答应,保证按照优婆逑多的教导修行。优婆逑多於是使起障眼法,变出一棵大树,让世家公子爬到树顶。等到世家公子爬上树後往下一看,顿时惊呆了,树下的平地已被优婆逑多变成了万丈深渊,深不可测。这时只听优婆逑多说∶「放开你的右手!」公子放开了右手。又叫∶「放开你的左脚!」公子放开了左脚。又令∶「放开右脚!」公子又放开了右脚。优婆逑多又道∶「左手也放开!」这下那位公子受不了了,大声喊到∶「再放开左手,我会摔死的!」优婆逑多说∶「摔死就摔死吧,有什麽可怕的。你既然要成道,就该按我所说的去做。不然,你就树上挂著吧!」世家公子没办法,只好双眼一闭,左手放开,人便掉了下来。只听「砰」的一声,他落到了地面上,原来的万丈深渊不见了。

经此一吓,那位公子悟到人的身体实在不应爱著,原来是皮囊一具,由此克服了洁癖,能够专心修道了。不久果然修成了阿罗汉果。这位公子冒著死的危险才克制了对身体的爱著,可见身爱的难除了。

那麽,是否痛恨自己的肉身、不顾死活地拚命修习就能得道呢?佛教也不这样认为。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据说,南印度另有一位世家公子,出家多年,刻苦修道,清心寡欲。不洗身,不涂香,饮食也毫不讲究。他心中所想的就是修行,赶紧扔掉身上那具臭皮囊。他对肉身可以说是痛恨到了极点,可仍然成不了道。怎麽回事呢?他也去求教优婆逑多。优婆逑多一看他瘦骨嶙峋的体形,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原来这位公子因为过分痛恨肉身,致使身体过分虚弱,精神也完全被痛恨所占据了,反而成了修道的不利条件。优婆逑多於是派人准备好香汤、酥油、精美食品,给他洗了澡,涂了香,增加营养。等到那位公子身体康复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道。

上面的两个故事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前者对身体过分爱著,後者则对身体过分痛恨,态度完全不同,结果却是一致的,都成不了道。这就说明了佛教的一个道理——中道的道理。佛教初创的时候,印度社会流传著两种相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是极端的苦行主义,另一种是极端的享乐主义。对佛陀来说,极端的享乐固然人所不齿,而极端的苦行也不是修道的途径,二者都会把人引导到错误的极端中去。佛陀因而提出了中道的精神,反对一切极端行为,在苦行与享乐中间找到了一种均衡。这与我国孔子的中庸大致是一样的。然而,无论是中庸还是中道,都是不易把握的。上面的故事便说明,人如能破除身爱固然非常之难,但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至成为苦行却又难上加难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唐宁:吃素变得更快乐

唐宁:吃素变得更快乐

来源:资料图 认识唐宁六年,看着她由女孩变为人妇,再变为人母,虽然身份不断转变,但外貌却像吃了防腐剂般十年如一日,我想和她什么也没所谓的性格有关。虽自小已踏足花花世界,唐宁一直当自己是普通人,更不介...

家是说理的地方吗?我的婚姻坎坷录

家是说理的地方吗?我的婚姻坎坷录

如果有人问我:“你对现在的婚姻满意吗?”我的回答是:“满意,非常满意。”但如果有人四年前问我,我的回答一定是:“不满意,很不满意,并且非常痛苦!”为什么四年之隔,回答会迥然不同。这要从我与丈夫的相处...

大安法师:儒、佛谈“心”

大安法师:儒、佛谈“心”

儒、佛谈“心” 儒家的圣贤的学问不过是“要人求放心”,孟子有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放心”不是一般——噢,你办事我放心的“放心”,放心,是把心放到外面去了。这个心就是良知良能...

佛学的真面目:24:从供奉佛像说起

佛学的真面目:24:从供奉佛像说起

24:从供奉佛像说起正信的佛教中从不搞个人崇拜和迷信。佛弟子供奉佛像是为了纪念、恭敬那些因如法修行而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人。有慎终追远、见贤思齐、鞭策自己的意图。若无恭敬心,供俸佛像是没有意义...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序言 禅意人生 目录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序言 禅意人生 目录

谈佛说禅悟人生作者:释然序言 禅意人生南怀瑾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时、前一秒钟)所造的业因障碍住了。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在这里不详细...

佛教五色旗的由来及五种颜色的含义

佛教五色旗的由来及五种颜色的含义

佛教五色旗的由来和意义佛教的教旗是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设计的,并在1952年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次大会上得到确认。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