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开示录-释迦牟尼佛 _ 出家 _ 戒律

六月二十七日开示

佛未出世时,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计有九十六种,谓外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师弟之数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称九十五种外道者,谓九十六种中,有一与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称九十五也。九十五种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说修行,理路都搞不清楚,议论颠颠倒倒,还有人跟他学。中国古代轩辕黄帝,访崆洞山广成子,也说修道;伏羲画八卦,也说是道;李老君为周朝柱下史,也讲道。中外古今讲道的人很多而有浅深不同,与佛相较就差得很远。谈起佛教的缘由是这样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姓刹利,父净饭王,母摩耶。刹利氏自天地更始,阎浮州初辟以来,世代为王。佛历劫修行,值燃灯佛授记,于此劫作佛,后于迦叶佛世,以菩萨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乃降神于摩耶。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肋诞生,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承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游四门,见老病死等事,心生悲厌,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于窗隔中,叉手言曰:“出家时至,可去矣!”于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曰:“不断八苦,不成无上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也。”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然后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罗奈国鹿野宛中,度五比丘,初为憍陈如说四圣谛法,汝今应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当佛三转四谛十二法轮时,憍陈如得法眼净。世尊重为四人广说四谛,亦得法眼净。时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复为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皆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始有五阿罗汉。以后又度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度化而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我们跟佛学,现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种: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二、身在家心出家,虽然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无顾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我们自己检查一下,看这四料简中是哪一类呢?我惭愧,身虽出家,几十年骗佛饭吃,表面出了家,内心未入道,未证实相理体,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动,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这样苦恼,还有和我一样的,可见身心俱出家就为难了。古来身在家心出家的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维摩诘,月上女,末利夫人,韦提希夫人;中国的庞蕴,宋仁宗,张襄阳,都是深通佛法,居尘不染尘。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师多了,都是佛门模范,为后人钦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无量。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说了。真出家的实在难,能成大器的更不易。扣冰古佛说:“古圣修行,须凭苦节。”黄蘖老人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了生脱死,门路很多,《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就有二十五法门,门路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海。一切法门,都离不了持戒。《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不断杀,必落神通;如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佛门旧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何以如此呢?因为修行以戒为体,戒是出生死的护身符。没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会沉沦汩没。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丝毫破损,浮囊稍破,必定沉溺。所以宗、教、净三宗,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持戒若不明开遮,不通大小乘,不识因时制宜,种种妙用,死死守戒,固执不精,成为错路修行。三学圆明,才得上上戒品。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说法,世出世间,头头是道,随处无生,随处无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无我相,诸妄顿亡。我执既除,更除法执,我执粗,法执细。平常讲话,开口就是说我什么,我什么,若无我则什么都瓦解冰消,哪一法都无碍。由能无我,也就无人,习气毛病也无有了。既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离法,就要努力忘我,勿为境转,勿在烦恼中过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则一念错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头燃,严守律仪,如保护渡海浮囊,不容有一点破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星云法师: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也是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天,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佛教对知见的看法’。我们对很多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人生,也都别有一番不同...

净土法门法语:老祖宗积的德厚

净土法门法语:老祖宗积的德厚

1今天这个世界,社会***,灾难频繁,哪个地方最安全?中国最安全。凭什么?老祖宗积的德厚。中国老祖宗,我们上溯最少是一万三千年,世世代代老祖宗都积功累德。2所谓积功累德,就是随顺自然。随顺自然,生活...

超越因果,不是绕过因果!

超越因果,不是绕过因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力矩中国与VeggieWorld成功合作主办2023全食展植物基创新论坛

力矩中国与VeggieWorld成功合作主办2023全食展植物基创新论坛

作为国内植物基行业的开年首场,一植同行植物基饮食体验活动(深圳站)于2月22-24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亮相,超过30多个品牌参与了本次活动,展品涵盖了植物海鲜、植物肉、植物奶、植物基烘焙、植物基...

善有善报

善有善报

善有善報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斗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

一个修行人,必须谨记这甚深的窍诀!

一个修行人,必须谨记这甚深的窍诀!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的菩提树下成道以后,连续转了三次法轮。佛讲的所有的法都包含在我们宁玛派的传承里,而宁玛派的传承又全部汇集在九乘次第的修法里。  九乘次第修法有小乘、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