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五祖,后善导少康大师的平生灵感奇事

少康大师(688——763),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五代祖师。俗姓周,唐缙云仙都山(浙江缙云)人。

母亲罗氏梦游鼎湖峰仙境,有玉女授给她一朵青莲花说:“此青莲花表大吉祥,寄于你所,当生贵子,冀爱护之。”临到出生少康大师的时日,青色光彩遍满室内,并披发芙蕖的芬香。少康大师容貌庄重,聪慧可爱,幼时即有不凡之形态,与一般孩童大不相同,有识见者都认为少康大师有武将文官之相,最为奇特的是少康长到七岁还不曾启口讲话。

有一日,其母带他往灵山寺拜佛,于大雄殿中母亲问他:“熟悉佛像否?”少康大师回答:“此是释迦牟尼佛。”其母听言甚感惊诧,心知此子定是宿具善根与佛有缘,便令少康削发修道。

少康十五岁时,已能通晓《法华经》《楞严经》等五部大经的奥义。弱冠之年,前往上元龙兴寺听讲《华严经》《瑜伽论》,夙夜迟早不懈地深研佛学义理。后游历四方,参学常识。

唐贞元初(公元785年),到了河南洛阳白马寺。在殿中礼佛时,见大殿阁中佛典文字放光,细观查之,发明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观见此番情景,欢乐异常,心想善导大师乃净土宗的高僧,自己又对净土教法颇有好感,认为这定是一个喜兆。便于心中默默祝祷:“我若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刚发愿毕,果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少康目睹这些瑞相,证知实乃先祖的灵迹感应,遂五体投地顶礼发誓说:“劫石可将磨损,我的誓愿不会变易。”由此而树立起了研学净土教法,弘阐净土窍门的坚实志向。

少康大师为表心迹,特意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的影堂,怀毕恭毕敬之心,瞻仰顶礼善导遗像,祈愿得见善导大师。于顶礼之际,心存观想,但见善导大师现真像于空中而对少康作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异日功成,必生安养。”少康获得善导大师的教诲之后,如服定心之丸,加倍果断一门心思地研修净业,发誓终生弘阐净土教法。

少康大师南下到江陵,路遇一僧对他说:“你欲教化众生,应当去新定。”说完,倏尔不见,香光往西而去。少康大师初到新定,村夫还未获得佛法教化。少康大师乞食得钱后,诱奖儿童说:“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给你一钱。”众儿童为钱故,争相而念。几个月后,念佛儿童剧增,少康大师又善巧引导,念十句给一钱。如是经由一年的劝化,新定地区大小贵贱念佛者,盈满途径。

少康大师见机缘成熟,便于乌龙山启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集大众午夜行道唱赞。每逢斋日,有三千余人云集。少康大师登高座,令四众学生望其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口中即出一佛,连诵十声,则出十佛,若连珠状。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公元806年),少康预知时至,嘱告身边的四众学生说:“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言毕结跏趺坐,身放数道光明而化。当时,气象陡变,暴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间仿佛也一时变白。尸体火化后其学生等为其立舍利塔,存于州东台子严,是以之故少康大师又号台岩法师,后来的晒台德韶国师又曾重建塔坟,后人称之为“后善导塔”。基于少康大师对净土宗作的出色供献,在《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中列其为莲宗七祖中第五代祖师。

若宣布本文有任何功德,愿将此功德真心回向给法界所有众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以此功德,肃静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第三回  怪老人妙舌说慈航  小公主停哭听佛偈

第三回 怪老人妙舌说慈航 小公主停哭听佛偈

话说妙庄王在先听说又生了一个小女儿,心中老大有些不高兴,及至听得生时有许多异兆,想起宝德后怀孕时的梦境,暗想这孩子遮莫有些来历,心中才宽慰了不少,就挨著妙字的排行,替他取名叫妙善。朝野的臣民,闻知国...

何谓真正富裕?

何谓真正富裕?

古代的舍卫城里,有一个穷困潦倒的汉子--须赖。虽然,他赤贫如洗,但却非常有修养,自制力极佳,丝毫不将贫苦放在心上。他所以会有加此修养,在於他一直确信释尊的教理,才能忍受极端的困苦,和诸方的引诱,坚苦...

当钞票遇上卫生纸

当钞票遇上卫生纸

在一间又脏又乱的卫生间里,一卷卫生纸静静地躺在马桶旁边。他已经习惯了被人随意丢来丢去。他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只有当人们内急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该死,卫生纸又跑哪儿去了?墙角的洗衣机上堆满了待洗的衣裤,...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领悟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领悟

传说某地深山小庙住着一位百岁高僧,他门下有三个弟子,个个聪明朴实,勤劳能干。常说一国不能无君,一家不能无主,高僧愈感身体每况日下,料定自己时日不多,必须在圆寂之前定主把持,但眼下三个弟子品貌、修养、...

第一神尼莲华色女

第一神尼莲华色女

佛陀时代,印度德叉尸罗城有一位美女,名叫莲华色,她生有倾城倾国之姿,沈鱼落雁之容,嫁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夫婿,颇得世人羡慕。 不久,莲华色怀孕后,与夫婿搬回娘家待产。谁知,丈夫竟与寡居多年的母亲暗通款曲...

【原  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 节选自《竹窗随笔》

【译  文】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

狂  智

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辩,有特长的技艺,有深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

正  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哪些事是符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哪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

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涂;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弄才华的人,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

渐  入

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

顿  悟

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

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悟。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点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