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是非,修行人应该怎么做?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是非,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人生而不同,正如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世界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学识素养、心胸格局等千差万别,认知水平不同,自然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

比如司机,看到行人在马路中间徘徊不前,会怪他不遵守交通规则;而行人,会觉得车主为什么不主动礼让?如果你擅长某项工作,会嫌弃新人笨手笨脚;而新人呢,期待同事多些体谅与帮助。在儿时,孩子希望父母尊重理解自己;当你为人父母,却总嫌孩子叛逆,不懂父母的苦心……

尽管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认知,但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外界,符合自己的认知就是正确的,不符合自己的认知就是错误的。矛盾和误解,也就从中产生了,因为一切从“我”字出发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带弯钩的“刺”,当外界说我们不好、伤害我,诋毁我、与我们观点不同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外界这些信息统统“钩”进来分析,变成执着、烦恼,被外境所迁,进而在语言和行为上做出回应。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小事变成了大事,小问题也变成了大问题。

如果别人诋毁、谩骂我们,我们没有听到,再见到他时,自然会与之交流,热情打招呼。若听到了,难免不把是非“钩”进心里,会想不开,生闷气或愤愤不平,失去了从容淡定。只是“听到”与“未听到”吗?其本质还是执着与不执着。

内心执着了别人的话语,把它们变成了包袱背在了身上,烦恼和伤害也随之而来了。不执着他人的话语,任他评论,我心岿然不动,恰似“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之理,才是智慧之人。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世法哲言》有云:“是非由或自论,凡事之非,莫可于执,著之抗言之斗,自度非业加盛,终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挂怀。”

大意是说,我们面临是非的时候切不可执着它。是非出现以后,让别人自己去理论,他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然的话,一纠缠在是非里,就会造成争辩,互相之间言语争斗。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最后,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谁是谁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态愈演愈烈,相互间的感情也就愈来愈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复杂,乃至于引起祸患。所以面对是非,不能挂怀。

当然,这里说的面对是非不可执着,是指外界对自己的评判,在这个范围内的是非,我们不去论长短、挂于心。若是修行人违背国家法律、伦理道德,违背戒律、修行,我们还不纠正、改正,打着“不执着”旗帜胡作非为,那就是假修行、真小人了。所以,需要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言归正题,面对是非,不想被是非牵着鼻子走,不凡先看轻它,再放下它、不执着它,用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勉励自己,使心胸豁达,处事深远。日复一日,自然受用无穷,何乐而不为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佛牙的故事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佛牙的故事

信心是皈依的基础,依靠对上师三宝不退转的信心,就能开取一切佛法的宝藏。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要想使三宝的加持融入自心,唯一依赖的是自己的信...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4.无心之过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4.无心之过

4.无心之过从前在舍卫国里住着一个老人,他和一个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唐玄奘的故事_玄奘的故事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唐玄奘的故事_玄奘的故事

唐玄奘的故事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

最灿烂的阳光

最灿烂的阳光

最灿烂的阳光亲情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的多远,飞的多高,父母的眼光都总是在我们的身后,我们是他们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在青岛读书的时候,有家住济南的一位同寝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三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皈依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三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皈依佛法

第三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皈依佛法生为司祭之子在他的最后一世,苟答马佛(Gotama)出世时,马哈咖吒亚那诞生在:中国西南方向阿槃提国的首都优禅尼城(Ujjeni),是司祭(purohita,或译为辅相...

鱼香白菜

鱼香白菜

材料:大白菜(黄芽菜)泡红椒、泡姜调料:酱油.糖.醋.淀粉.蒜.葱白末.郫县豆瓣酱。做法:1、白菜帮切斜刀片,泡红椒切碎,泡姜葱蒜切末;2、酱油.糖.醋.淀粉.水拌匀成鱼香汁;3、起锅热油入姜.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