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岁经

受岁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罗阅只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俱受岁。彼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诸贤。比丘受岁者。君当说君当教授。君当教诫君当爱念。谓第一故。何以故诸贤。或有人反戾难教与恶法俱。谓梵行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彼人谓第一故。云何诸贤。反戾难教。谓梵行与俱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彼人谓第一故。此诸贤。或一人恶求与恶求俱。诸贤。谓彼人恶求与恶求俱者。此法反戾难教。如是染欲嗔恨悭嫉不舍谀谄幻。无羞无耻恚结口言恚结。比丘语已还报其言。比丘语已向多人说。比丘语已而诽说。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嗔恨结。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不知恩润不知反复。诸贤。谓彼人不知恩润无反复者。此反戾难教。是为诸贤反戾难教法。谓梵行与俱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彼人谓第一故。此诸贤。比丘当自思量。诸贤。谓彼人者。恶求与恶求俱。是我所不念。我若恶求与恶求俱。他亦不念我。比丘作等观当莫恶求。当作是学。如是染欲嗔恨悭嫉。不舍谀谄幻。无羞无耻恚结口言恚结。比丘语已还报其言。比丘语已向多人说。比丘语已而诽说。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嗔恨。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不知恩润不知反复。诸贤。谓彼人不恩润无反复者。我所不爱。我若不恩润。无反复者他亦不念我。比丘当等观。当莫为无反复。当学诸贤。若比丘未受岁。君说君当教授。君当教诫君当爱念。谓第一故。何以故。诸贤。或有人无反戾与教法俱。谓梵行与俱者当为说。当为教授。当为教诫爱念。彼人谓第一故。云何诸贤无反戾与教法俱。谓梵行与俱者。当为说当为教授。当为教诫爱念。彼人谓第一故。此诸贤。或一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谓诸贤。彼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者。此法无反戾如是不染欲。不嗔恨不悭嫉。不谀谄幻。不无羞不无耻无恚结。口不言恚结。比丘语已不还报言。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比丘语已不诽说。各各有所说不外之。不嗔恨而广之。不与恶知识俱不与恶伴俱。不无恩润不无反复。诸贤。谓彼人此与教法俱。是为诸贤不反戾与教法俱。梵行与俱者。当为说当为教授。当为教诫爱念。彼人为第一故。此诸贤。比丘当自思量。诸贤。谓彼人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者。是我所念。我若无恶求不与恶求俱者。他亦念我。比丘作等观当莫恶求。当作是学。如是不染欲不嗔恨不悭嫉不舍不谀谄幻。不无羞无耻。无恚结口不言恚结。比丘语已不还报言。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比丘语已不诽说。各各有所说不外之。不嗔恨而广之。不与恶知识俱不与恶伴俱。不无恩润不无反复。诸贤。彼人不无恩润不无反复者。我所爱念。我若不无恩润。不无反复者。他亦爱念。我比丘作等观。不无恩润不无反复。当作是学。此诸贤。比丘观已多有所益。我为住恶求与恶求俱。当不恶求与恶求俱。此诸贤比丘观而知。我住恶求与恶求俱。彼当不喜悦。彼便进欲止。此诸贤。比丘观而知。我当不住恶求与恶求俱。彼便喜悦清净白。佛世尊境界行。见已乐行。犹若诸贤。有眼之士持极净镜自用观面。此诸贤。有眼之士自见面尘垢便不喜悦。彼便进欲除此垢。诸贤。有眼之士不自见面有尘垢。彼便悦喜清净。自见已乐行。如是诸贤。比丘观而知。我为住恶求与恶求俱。彼进欲止。此诸贤。比丘观而知。我当不住恶求不与恶求俱。彼便喜悦清净白。佛世尊境界住。见已乐行。如是住染欲。不住不染欲。如是住嗔恨。不住不嗔恨。如是住悭嫉不舍。不住不悭嫉不舍。如是住谀谄幻。不住不谀谄幻。如是住无羞无耻。不住不无羞不无耻。如是住恚结口言恚结。不住不恚结口言恚结。比丘语已还报其言。不住比丘语已不还报。比丘语已向多人说。不住比丘语已不向多人说。比丘语已而诽说。不住比丘语已不诽说。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不住各各所说不外说之。嗔恨不住不嗔恨。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不住不与恶知识俱。不与恶伴俱。不知恩润不知反复。不住不无恩润不无反复。此诸贤。比丘观而知。我住不知恩润不知反复。彼便不喜悦。彼便进欲止。此诸贤。比丘观而知。我住不无恩润。住不无反复。彼便喜悦清净白。佛世尊境界行。自见已乐行。犹若诸贤有眼之士持清净镜自照面。此诸贤。有眼之士自见面有尘垢。彼便不喜悦便进欲止。此诸贤。此有眼之士。不自见面有尘垢。彼即喜悦清净。自见已乐行。如是诸贤。比丘观而知。住不恩润反复。彼便不喜悦即进欲止。此诸贤。比丘观而知。当我住不无恩润不无反复。彼便喜悦清净白。佛世尊境界行。自见已乐行。乐行已悦喜。悦喜已身信行身信行已知安乐。安乐已意定。意定已知如真见如真。知见如真已无厌。无厌已无染。无染已解脱。解脱已得解脱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

贤者目揵连如是说。彼诸比丘闻尊者目揵连所说。欢喜而乐

佛说受岁经

此经。丹藏则名受岁经。而丹有宋无。宋藏则名受新岁经。而宋有丹无。按二经皆云法护译。名虽少似义乃大别。则未知其孰是孰非。又何二藏互有无耶。今按。开元录重译录中容函之内。有受岁经竺法护译云。与中阿含经第二十三卷初同本异译。单译录中竟函之内。有新岁经竺昙无兰晋云法正译。注中有云。中含大本无此等经故编于此。今捡丹受岁经。与彼中含二十三卷大同。则真是容函重译受岁经耳。宋本受新岁经。与彼中含全别。而与竟函名新岁经者。在文虽异大旨无殊。似是彼经之异译耳。然今此容函宋藏受新岁经。与彼竟函新岁经。以为单译耶。则何有广略之殊译人之异。又此何编于重译中耶。以为重译耶。则彼何列于单译中耶。此须待勘。今且欲类聚以待贤哲。故移受新岁经编于竟函。此容函中取此丹藏经。为真本焉 。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因果故事:明朝赵永贞戒淫行善,终后福无穷

佛教因果故事:明朝赵永贞戒淫行善,终后福无穷

赵永贞,明朝正德时代的人。少年时曾有一善相之人,见了他的面相,对他说:你很有善根,二十三岁时,如果去应乡试,必可中解元。假如能更勉励修善,后来的前程,实在无可限量。于是他二十三岁时去应考,但放榜后却...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用恒河水洗澡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用恒河水洗澡

罗阅祗国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长大后问母亲:我父亲在日信奉什么宗教?母亲答:他信奉婆罗门神教。他是个虔诚的信徒,每日三次要跳人恒河中去洗澡。他说,要洗净身上的污垢,才能得道升天。儿子问:他也希望...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惜福有福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惜福有福

惜福有福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经过一条河流,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流下一片很新鲜的菜叶。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施主的儿子——供塔发愿 证罗汉果(二)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施主的儿子——供塔发愿 证罗汉果(二)

施主的儿子供塔发愿 证罗汉果(二)我从此知道,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法,由此更增上了对上师无比的信心。所以,虽然离开上师已有四十几年,但每月中至少三四次梦见上师。一方面自己在晚年能摄受...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童女见佛回车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童女见佛回车

童女见佛回车这天,佛陀慈悲应众生祈请,来到舍卫国托钵行化。当时,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正骑着自己心爱的玩具车,朝着花园的方向缓缓前进。当她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小女孩发现路上远远迎来一位气宇不凡的出家人。这...

地藏菩萨感应录:妻读圣书父入梦,我拜菩萨业身直

地藏菩萨感应录:妻读圣书父入梦,我拜菩萨业身直

【河北邯郸】范志军2007-11-25我的妻子开始不信佛,但是也不强烈反对。我于2007年6月皈依后,几乎每天晚上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一部,并想尽办法劝导她也一起诵经。9月初,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套和诵...